

1.必定,定要。
1.古時"九畿"之一。
1.指婚姻關系中的男方。
1.對男子的教化。
1.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五等。
1.男性傭人。
1.舊謂男女婚姻的介紹人。男稱"媒",女稱"妁"。
1.謂成群的男女。
1.男人和女人。
2.泛指百姓。
3.指兩性間性欲。
4.兒女。
5.舊時對地位卑下者的稱呼。 6.舊時地位卑下者的自稱。 7.詈詞。
1.同"男女老幼"。
1.同"男女老幼"。
1.泛指所有的人。
1.男女不親手交付和接受物件。這是封建社會男女社交的戒律。
1.男女之間有所分別。這是封建禮教用所謂"禮防"把男女加以區分。
1.男性的仆人。
1.猶男服。
1.南朝梁民間私鑄錢幣"布泉"的俗稱。布泉徑一寸,重四銖半,世人謂之"男錢",傳言婦人佩之即生男,故稱。見《通典.食貨九》。
1.舊指權貴婦女身邊供狎弄的美男子。
2.猶男寵。
1.植物名。似女青。
1.指男子在家庭﹑社會中的支配性特權。
1.男性;男性的成年人。
2.丈夫。
1.謂男子以美色受寵。
2.指出賣色相的男子。
1.男學生。
1.聲樂中的男子聲部。一般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1.古指成年男子應盡的職責。如種田﹑服徭役等。
1.男子打扮。
1.猶男婚女嫁。
1.古代男性巫官。祭祀時多作舞以娛鬼神◇亦指民間以裝神弄鬼弭災祈福為業的男性。
1.即男巫。
1.人類兩性之一。指男性的人。與"女性"相對。
1.男性的生殖器。
1.古代男子執以相見的禮物。
1.介于男高音與男低音之間的男聲。抒情男中音的音域與音色接近戲劇男高音。戲劇男中音的音色,在低聲區與男低聲相近。亦指男中音歌者。
1.男式的服裝。
2.男式打扮。
1.猶男人。男性的成年人。
2.兒子。
3.丈夫。
4.指剛強有作為的男人。
5.古稱無官爵的成年男人。 6.指嫡長子。
1.指成年的男子。
2.猶大丈夫。有作為有志氣的男子。
1.男的尊貴,女的卑賤。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倫理觀。
1.即唐南霽云,因行八,故稱。
1.宋仁宗于南郊大祀時,賜皇族子弟的官爵,謂之南班。班,爵祿。
1.天津人稱來自上海的妓女班子。
1.地球赤道以南的統稱,包括南極洲﹑澳洲﹑南美洲與非洲的南半部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半部。在這個半球以內,陸地和海洋分別占19.1%和80.9%。
1.南國;南方。
1.京劇曲調。定弦同"西皮"調一樣。音調和婉,宜于表達幽怨﹑細膩的情感。主要用于旦角,有時也用于小生。
1.指明朝留都南京會試所張貼的榜。
1.統稱吳﹑晉﹑宋﹑齊﹑梁﹑陳諸朝碑的法帖。其書法神妙高逸,略勝于北碑。但流傳甚少。
1.南與北;南方與北方。
2.從南到北;南北之間。
3.或南或北。比喻不專一,不固定。
4.指"南學"與"北學"。
5.計謀。指本領。 6.明代俗稱男子漢。
時代名。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統一的一百七十年間,中國歷史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稱為南北朝。南朝從420年劉裕代晉到589年陳滅亡,經歷宋、齊、梁、陳四代。北朝從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不久,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北周為隋所代。589年,隋滅陳,南北朝時期結束。
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就經濟合作問題舉行的會議。由于發展中國家多地處南半球,習稱南方”;發達國家多地處北半球,習稱北方”,這兩類國家就經濟問題的對話,被稱為南北對話”。
1.指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技術等領域內的廣泛合作。因發展中國家多在南半球,發達國家多在北半球,故以"南北"分別指代之。
①1911年武昌起義后,在帝國主義操縱下,南方革命軍代表和北洋軍閥袁世凱代表在上海舉行和談。革命軍提出廢除清政府、確立共和政體等條件;北洋軍閥方面提出停戰、清帝退位、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三項條件。在袁的政治欺騙和軍事壓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項條件。②1917年北洋軍閥廢棄國會和臨時約法,趕走總統黎元洪。孫中山在南方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后遭排擠,軍政府被南方軍閥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軍政府代表在上和談,但未達成協議。
1.南郊與北郊。分別為古代王朝祭天﹑祭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