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1911年武昌起義后,在帝國主義操縱下,南方革命軍代表和北洋軍閥袁世凱代表在上海舉行和談。革命軍提出廢除清政府、確立共和政體等條件;北洋軍閥方面提出停戰、清帝退位、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三項條件。在袁的政治欺騙和軍事壓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項條件。②1917年北洋軍閥廢棄國會和臨時約法,趕走總統黎元洪。孫中山在南方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后遭排擠,軍政府被南方軍閥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軍政府代表在上和談,但未達成協議。
1.彎曲逼窄。
1.見"磈磊"。
1.見"磈磊"。
2.即傀儡。演戲用的土木偶。
1.匱乏缺少。
1.用柜子珍藏。
1.缺乏,不足。
1.盛衣物文件等的箱柜。
1.缺糧饑餓。
1.猶窮乏。
1.困乏,窮困。
〈書〉貧乏,以至于枯竭精力~ㄧ被困山谷,糧食~。
1.匱乏,盡絕。
1.謂缺乏誠意的盟會。《左傳·成公二年》"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嬰齊﹑蔡侯﹑許男﹑秦右大夫說﹑宋華元﹑陳公孫寧﹑衛孫良夫﹑鄭公子去疾及齊國之大夫盟于蜀。卿不書,匱盟也。于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曰'匱盟'。"杜預注"匱,乏也。"孔穎達疏"私竊為盟,盟終不固,此盟是匱乏之道也。"一說,"匱"應讀為"?",譎詭權詐之意。見清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1.亦作"匱缺"。
2.缺乏。
1.缺少。
1.指漢蒯通。匱,通"蒯"。
1.缺糧饑餓。
1.窮盡。
1.紙名。
1.猶喟然。嘆息貌。
1.嘆息聲。
〈書〉嘆氣的樣子~長嘆ㄧ~太息。
1.感嘆貌。
1.因羞愧而回避。
1.對人佩服,自慚不如。
1.因羞愧而流汗。形容羞愧之極。
1.猶感荷。謂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
1.慚愧懊悔。
1.因慚愧而面紅耳赤。
1.羞愧。
1.對人佩服,自愧不如。
1.使之深深感到慚愧。
1.指恥辱的行為。
1.慚愧的神色。
1.慚愧和畏懼。
1.慚愧。
1.因中毒而煩亂。
1.煩亂;紛亂。
2.煩悶貌;憂愁貌。
3.昏庸;糊涂。
1.昏庸怠慢。
1.昏亂糊涂。
1.昏亂。
1.煩悶。
1.混亂喧鬧。
1.見"愧慚"。
1.羞慚憂傷。
1.羞愧而懺悔。
1.羞恥。
1.使人羞慚之辭。
1.感謝。
1.羞慚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