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溝中的流水。《詩.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毛傳"行潦,流潦也。"《孟子.公孫丑上》"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趙岐注"行潦,道傍流潦也。"孫奭疏"潦,雨水盛也。"唐駱賓王《從軍中行路難》詩"川源饒毒霧,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時流,崩槎千歲古。"張際春《向贛南閩西進軍》"有些路旁的枯草上,掛著一根一根的半透明的圓形冰柱,風吹著一搖一擺,有的被行人撞落在行潦中流動著。"一說道路上的積水。
2.《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鄭玄箋"流潦,水之薄者也。遠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之于此小器,而可以沃酒食之餴者。以有忠信之德﹑齊絜之誠以薦之故也。"《左傳.隱公三年》"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潢﹑污﹑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后因以"行潦"指祭祀或進獻用的酒食。
3.指渾濁的水。以喻濁世。《詩.大雅.泂酌》篇,今文三家以之為公劉而作。謂以戎狄濁亂之區而公劉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公劉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說見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
1.見"入直"。
1.諸侯﹑屬國或藩部送其子弟于中央朝廷,以為人質,表示臣服。
1.攜帶禮品入朝謁見。
1.宋朝地方政府向朝廷繳納錢物稱"入中"。
1.謂將私房財產﹑奴婢作為各房公產。
1.謂外族進入中原作統治者。
1.語出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謂崇信一種說法,必然排斥另一種說法,以己所崇信者為主,以所排斥者為奴◇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門戶成見。
1.舊歷計月,以朔為初一,子初交朔為"入轉"。
1.納錢財以贖罪或取得官爵功名。
1.古代稱隨改嫁的母親到后父家中的子女。《周禮.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孫詒讓正義"入子謂再嫁而攜其女入后夫之家者。"一說"入子"謂嫁女。參閱鄭司農注。
1.謂刻印書籍。梓,刻板。
1.謂入朝向君主進言或上書。
1.入朝繼承皇位。
1.入朝繼承皇位。
1.亦作"入座"。
2.就座。
1.見"入坐"
1.頒賜;廣施。
1.潮濕。
1.溽暑的烈日。
1.繁多的露水。溽,通"縟"。
1.濕熱。
1.濕潤。
1.指盛夏氣候潮濕悶熱。
1.濕熱的夏天。
1.濕熱。
1.亦作"縟彩"。
2.絢麗的色彩。借指繁華的文采。
1.見"縟采"。
1.繁瑣的細節。
1.繁復的禮儀。
1.謂煩瑣的禮儀。
1.繁飾華麗。
1.絢麗的錦繡。亦用以喻文采。
1.草名。有采色。
1.病名。婦女產后所患。
1.見"蓐蟻"。
1.接生婆。
1.打攪吵鬧。
1.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進餐。謂早餐時間很早。《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史記.淮陰侯列傳》"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裴髎集解引張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清曹寅《宿華陽》詩"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徧津梁。"一說"蓐食"為飽食。見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
1.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1.《戰國策.楚策一》"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鮑彪注"愿為蓐以辟二物。蓐,陳草也。"謂愿舍身而為王效勞于地下◇因以指對帝王忠心耿耿。
1.置備;置辦。
2.指辦理。
1.一種主要的墊料。
2.墊料的別名。
1.指因長期受壓迫而引起身體局部壞死潰爛的瘡瘍。也稱席瘡。常見于重病長期臥床者,多發于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處。
1.蒙在褥子上的布。也叫褥單子。
1.出門時裝被褥等的布套。反面中間開口,兩頭各有一個兜兒,可搭在肩上或牲口背上。
1.鼠名。
1.坐臥時的墊具。用棉胎或獸皮等制成。
1.遷就﹐將就。
2.協調﹐竅。
3.勞碌。
4.安舒。
5.溫存體貼。
1.擦洗。
1.縱情地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