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偶發而稍有反常的現象﹐古人以為災異。
2.神話故事中的小精怪。
1.詩歌的一類。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因其內容的不同,分頌歌﹑哀歌﹑挽歌﹑情歌等。
1.猶運思。
1.抒發描寫。
1.猶抒懷。
表達思想、心意以辭抒意|但恐才薄難抒意。
1.抒發寬解。
1.寬緩;使寬緩。
1.解除禍患。
1.猶寬舒。
1.解除危難。
1.復姓。周有叔敖段。楚蔿艾獵字叔敖,后以字為姓。見《通志.氏族三》。
1.古代相傳高辛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參見"叔獻"。
1.兄弟中長幼的稱謂。
1.古代相傳高陽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參見"仲容"。
2.復姓。周有叔達段。見《通志.氏族四》。
1.衰亂的時代。
1.復姓。春秋齊有叔帶子莊。見《通志.氏族三》。
1.對中年男子的尊稱。猶言阿叔。"待"是語助詞。
1.即周公旦。
1.漢黃憲字。叔度品學超群,尤以氣量廣遠著稱。
2.漢廉范字。范為名將廉頗的后代。《后漢書.廉范傳》"建初中﹐遷蜀郡太守……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范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后用以贊頌為百姓謀福利的官員。
1.見"叔度陂湖"。
1.《后漢書.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叔度,黃憲字◇以喻人度量寬大。
1.復姓。春秋晉有叔服子要。見《通志.氏族四》。
1.通稱父親的弟弟。
2.周朝天子稱同姓蓄諸侯為叔父。
1.丈夫的叔父。
2.父親的叔父。即叔祖。
1.丈夫的叔母,即嬸婆。
1.幼年時。
2.弟輩;弟弟。
3.沒落;末世。
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5.猶言差別。
1.周天子稱異姓蓄諸侯為叔舅。參見"叔父"。
1.傳說為后稷弟弟的兒子,他繼承父輩的事業,播種百谷,并開始用牛耕地。《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又傳說為后稷的兒子或弟子;或謂舜的兒子,即商均。參閱袁珂《山海經校注》。
1.丈夫的弟弟。
1.丈夫的妹妹,即小姑。
1.衰亡的時代。
1.叔父的妻子。
1.父親的叔母,即叔祖母。參見"叔翁"。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達﹐齊為謚號。
1.復姓。春秋魯有叔山無趾。見《莊子.德充符》。
1.猶末世。衰亂的時代。
1.叔父。
2.丈夫的弟弟。
3.泛稱與父同輩而年齡較小的男子。
1.復姓。春秋魯有叔孫得臣。見《左傳.文公元年》。
1.小的鮪魚。鮪即鱘。
1.父親的叔父,即叔祖。
1.周代"八士"之一。相傳為掌管山澤的官員。
1.復姓『有叔先雄。見《后漢書.列女傳》。
1.古代相傳高辛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
1.漢初儒者叔孫通,曾為秦博士『朝初建,他雜采古禮和秦制,同諸儒生共立朝儀。
1.復姓。春秋晉大夫羊舌脄,字叔向,后以其字為姓。見《通志.氏族三》。
1.春秋時齊國的鮑叔牙。因他善于知人,舉賢讓能,曾推薦管仲佐齊桓公成霸業,后因以代稱能知人薦賢的人。
1.周代"八士"之一。相傳為掌管山澤的官員。參見"叔夏"。
1.謂嫂溺于水,小叔可親手援救。古禮謂"男女授受不親",但在特殊情況下則可破例不避嫌疑。語出《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1.見"叔丈人"。
1.妻子的嬸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