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聳動聽聞。
1.時代更替,社會風俗變易。泛指時世﹑風俗等都起了變化。
1.對時政的見解。舊時銓試官員項目之一。
1.即時文﹑八股文。
1.一時流行的傳染病。
1.指時人的意思。
1.因時。謂因時而動。
1.當代的英才。
1.即鰣魚。
1.當時的口語。
1.謂按季節而育養。
1.時人的稱譽。
1.指帝王適時的出游。
1.亦作"時奧"。
2.謂氣候和暖。
1.四時和月分。
2.時間;時候。
3.指節令。
1.古人迷信,認為人一生的吉兇遭際均由命運決定,并通過時間的運轉表現出來,稱為時運。
2.謂時光流轉,節序變化。
3.時代的風氣。
1.當時流行的曲調。
1.猶時相。
1.暫時。
1.當代的賢達。
1.應時的美味。
2.當代的名人。
1.唐時廷議奏對的記錄,稱"時政記"。始于唐長壽間。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館。
1.儒家謂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
1.當代的君主。
1.現時的食物。
1.亦作"時妝"。
2.時興的裝飾,打扮。
3.當代通行的裝飾,打扮。
款式新穎而富有時代感的服裝。時間性強,每隔一定時期流行一種款式。采用新的面料、輔料和工藝,對織物的結構、質地、色彩、花型等要求也較高。講究裝飾、配套。在款式、造型、色彩、紋樣、綴飾等方面不斷變化創新、標新立異。
展示服飾用的人體。可以是真人或是人造模型。真人在時裝表演和時裝攝影時,穿著時裝展覽樣品,同時伴以一定的動作、舞蹈或顯示一定的姿勢,以更好地顯示時裝效果。
1.為時人所尊崇。亦指為時人所尊崇的人。
1.時盡。指年底。
1.賞識并提拔。
1.謂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
1.謂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
1.識別辨認。
1.識別辨認。辯﹐通"辨"。
1.辨認﹔鑒別。
1.識見及才能。
1.能識別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1.識見和氣度。
1.識知察覺。
1.謂理解人事的盛衰變化。
1.說破。
1.有識見﹐能洞達事理。
2.識鑒并洞達。
1.懂得事情的要領或有關大局的道理。
1.識知圣道。
2.識途。
1.懂得﹐知道。
1.《舊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后以"識丁"指識字。
1.識見與器度。
1.見地和決斷。
1.《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識二五而不知十"謂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1.猶識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