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篆刻家、書畫家。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文徵明子。官國子監博士。工書法繪畫,尤精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并稱文何”。著有《博士詩》。
1.于是,在此。
2.當時,其時。
3.見"于是"。
1.同"于是"。
2.氏,通"是"。
①連詞。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看看離開會的時間還早,于是我們去逛書店了|眼看體弱的同學跟不上了,于是隊長宣布休息。②這時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1.連詞。于是。表承接。
1.見"于是乎"。
1.猶于是乎。
演員。原籍天津,生于北京。曾就讀于北京大學西語系◇任祖國劇團、北平藝術館演員。建國后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院長。主演話劇《龍須溝》、《茶館》、《關漢卿》和電影《青春之歌》等。
1.見"于菟"。
1.嘆詞。表贊美。
1.亦作"于腮"。
2.多須貌。一說白頭貌。
3.借指髭須。
1.同"于此"。
1.即于公。
1.亦作"于竗"。
2.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帶。
1.古西域樂曲名。唐李白樂府有《于闐采花》,蕭士趕題解引《樂錄》"《于闐采花》者,蕃胡四曲之一。"
1.虎的別稱。
1.神話中的山名。
1.《于蔿于》之省稱。
1.歌曲名。為唐人元德秀所作。
2.泛指歌曲。
話劇劇本。宗福先作于1978年。梅林和兒子歐陽平途經上海,來到老戰友何是非家中∥是非過去曾誣陷梅林為叛徒,這次又得知歐陽平因收集天安門詩抄而成為被追捕的反革命分子,即向四人幫”分子告密。歐陽平遭逮捕后,何是非的妻子、女兒堅決與何決裂。
1.見"于戲"。
1.亦作"于熙"。
2.猶于乎。感嘆詞。
1.觀察。于,語助詞。
1.安然自得貌。
1.從此;于此。
1.猶言于何。在何處。
2.猶言于何。用什么。
3.猶言至于。
4.猶是以。
1.行役。謂因兵役﹑勞役或公務奔走在外。
1.亦作"于悒"。
2.憂郁煩悶。
3.猶嗚咽。
1.見"于邑"。
1.相和之聲。
詩人、書法家。陜西涇陽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創辦《民呼報》、《民吁報》、《民立報》,宣傳反清革命思想。1922年創辦上海大學。1927年后歷任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陜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政府審計院、監察院院長。1949年去臺灣,任臺灣監察院”院長。著有《標準草書》、《右任詩存》、《右任文存》。
1.自得貌。
2.相屬貌。
3.多難貌,屈曲貌。
1.古族名。分布在今浙江省境內。
2.指其所居之地。唐獨孤及《題思禪寺上方》詩"眇眇于越路﹐茫茫香草青。"一說即吳越。
3.官名。契丹最尊之職,遼太祖即位前即因戰功顯赫拜于越,后以于越受禪稱帝。遼設大于越府,大于越無所職掌,其位則居南﹑北大王上,非有大功者不授。參閱《遼史.太祖紀上》﹑《百官志一》與《國語解》。
1.人名。傳說為始制鞋者。
1.西漢于定國張釋之的并稱。二人先后于文帝景帝時任廷尉,執法皆審慎◇因以"于張"稱決獄審慎,執法公正者。
1.歌曲名。
1.遠行。
1.安置。《公羊傳.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陳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何休注"于諸,置也,齊人語也。"一說"諸"語中助詞,見劉淇《助字辨略》卷一。
1.在此。
2.于今,至今。
3.當今,今世。
1.吁嗟;嘆息。
1.謂天生動物賦予齒就不賦予角。比喻事物無十全十美。
1.見"予沖人"。
1.即予沖人。
1.予告和賜告。
1.賜予和剝奪。
2.引申為賞罰。
3.裁決,裁奪。
4.褒貶。
賜予和剝奪予奪生殺|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開閉也,殺生也,謂之決塞。
1.《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因以"予奪生殺"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1.漢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員依例給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謂之予告。告,休假。
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準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1.亦作"予句"。
2.謂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筆在判處死刑者的名字上畫勾以示批準。
1.準予辭官回家。
1.見"予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