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銅鑄成或用銅板刻成的漁。中國后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3年)曾用銅版印刷《九經》﹔十一世紀初﹐北宋更以銅版印紙幣和仿單。
2.古代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叫"銅版印刷"。
3.照相﹑雕刻﹑電鑄等銅版的總稱。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圖片和精致的印刷物。
1.亦作"沙線"。
2.地圖上表明航道上暗灘的虛線。因亦指航線上的暗灘。
1.英語showhand的譯音。或譯梭哈。撲克牌賭法的一種。
1.杏的一種。果肉甜而多汁。
1.遍積沙石的峰巒。
1.荒廢的沙地。
1.見"沙溆"。
1.見"沙溆"。
1.海參的一種。身體黑褐色,背面有肉質刺狀突起。又名刺參。
1.被流沙覆蓋的耕地。
嗓音低沉,不圓潤不清脆沙啞的哭聲|他聲帶出了問題,講話聲音沙啞。
1.沙漠。
2.沙灘邊水淺處。亦指沙灘。
由沙眼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炎。初起有流淚、發癢和異物感等癥狀,繼而瞼結膜充血、表面粗糙,似沙粒狀,嚴重者眼瞼內翻倒睫,影響視力。
1.指一種在睡夢中發生無意識行為的現象。亦比喻渾渾噩噩。
1.用沙石等筑成的攔河壩。
1.亦作"沙鴈"。
2.即雁。常棲息于江湖沙渚中,故稱。
1.見"沙雁"。
1.燕的一種。毛灰色,比家燕大而笨,常棲息在墻壁的石縫里。
1.海貝類。其肉柱味鮮美,為海味珍品。
1.紗衣。指用稀疏而薄的織物制成的衣服。
1.傳說中古代少數民族哀牢夷的祖先。
1.廣東食品名。
1.沙民組成的鄉兵。
1.即鯊魚。又名鮫。
1.用鯊魚皮制成的刀劍套。
1.沙灘和小島。亦泛指小沙島。
1.指婆娑起舞的鳳凰。沙,婆娑,舞狀;羽,鳥類的代稱。
1.猶小雨,細雨。
1.以沙洗澡。謂某些禽類斜臥在松土或沙上,放松羽毛,撲動兩翅,使沙土滲入羽間,及于皮膚,借以清潔皮膚及除去體外寄生蟲的活動。
1.指廣闊平坦的沙漠。
2.指大片沙地。
1.地名。在陜西大荔縣南,臨渭水,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其處宜于牧畜。西魏大統三年,宇文泰大敗高歡于此。唐于此置沙苑監。
1.照在沙洲﹑沙灘上的月光。亦指沙洲﹑沙灘上空的月亮。
1.被大風卷起的呈云狀的沙塵。
2.比喻逐隊影附之人。
3.沙洲上空的云。
1.落葉小喬木。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長圓狀披針形,花白色,有香味,果實橢圓形。生長在沙地,耐旱耐寒,是沙荒造林的主要植物,果實可食,嫩葉可作飼料。又名桂香柳。亦稱這種植物的果實。
1.復姓。唐代有沙咤相如。見《舊唐書.劉仁軌傳》。
1.《太平廣記》卷四八五引唐許堯佐《柳氏傳》載有唐代蕃將沙咤利恃勢劫占韓翊美姬柳氏的故事◇人因以"沙咤利"指霸占他人妻室或強娶民婦的權貴。咤,也寫作"咤"﹑"叱"。
1.謂沙淤積露出水面。
1.謂沙灘或沙地上悶熱如蒸。
1.水中小沙洲。
1.見"沙洲"。
1.小沙洲。
1.沙漠中被旋風卷起成柱子形狀的飛沙。
1.見"沙箸"。
1.亦作"沙筯"。
2.一種植物,多生于海灘中。
1.沙石上呈現的篆書似的條紋。
1.指漢張良同刺客在博浪沙以鐵椎狙擊秦始皇之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見"沙嘴"。
1.細小的石粒。
2.指形狀像沙子的東西。
1.一種供玩賞的花燈。燈外繪人物圖像,頭部或四肢另以紙剪,貼在特制的機關上,燈內裝沙子,用手略搖動,使沙子流泄,沖擊機關,紙像即隨之活動。
1.一種美玉。
1.亦作"沙觜"。
2.一端連陸地﹑一端突出水中的帶狀沙灘。常見于低海岸和河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