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撫養保全。
1.指三軍的主帥。
1.謂隨便交談幾句話。
1.猶三鄉。
2.古代諸侯的行政區劃,大國分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國諸侯。
1.中醫學名詞。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
1.猶言三杯。
1.三只角。
2.三角形。
3.謂眼有棱角。
4.形容眼光尖利有神。
5.三角學的簡稱。我國古代謂之勾股。 6.三次吹號角。
三角測量中組成三角鎖(網)的各三角形的頂點。點位宜設置在通視良好、易于擴展低等網的制高點上。點上埋設有標石,以示點位;點的地面上架設有覘標,以供觀測。
含有三角函數的恒等式。如sin2α+cos2α=1,tgα=sinαcosαα≠nπ+π2,n是整數。[hj][hj]
1.挽有三個發髻的發式。
1.謂一男兩女,或一女兩男同時建立戀愛關系。
1.頭挽三髻的童稚。
簡稱三角”。數學的一門分科。包括平面三角學和球面三角學。前者研究三角函數的性質和圖像、三角函數式的恒等變換和解三角形等◇者研究球面三角形的邊角關系,以及已知球面三角形的三個基本元素,計算它的其他基本元素的問題。
1.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因河水所攜泥沙淤積而形成的沖積平原,一般呈三角形或弓形。
1.有三個支柱的架子,有的可折合﹑伸縮,多用于安放和使用照相機﹑測量儀器等。
1.形容走得快。
2.謂走不多遠。
1.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
2.比喻新奇罕見的事物。
1.歇后語,沒處尋之意。
1.漢儒謂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稱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3.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
1.南唐詩人陳陶自號。陶通釋﹑老,善天文歷數,隱居修煉,后不知所終。
1.三層臺階。
2.星名。即三臺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創立。該宗把佛教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認為當時已屆末法時期,國土穢惡,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脫,故又稱普法宗。該宗屢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傳。見《續高僧傳》卷十七﹑十九。
4.官階三級。
1.謂三度接見。語本《易.晉》"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孔穎達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后多以"三接"為恩寵優獎之典。宋范仲淹《賢不家食賦》"敦三接而何善不臻,達四聰而無遠勿訪。"金朱之才《臥病有感二十韻》"荀爽歲九遷,康侯日三接。"明楊慎《八月二日經筵紀事》詩"晉晝延三接,堯昮達四聰。"一說,接讀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讀為捷,戰勝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異國,俘馬甚多,以獻于王。其戰也,一日三勝。"
1.泛稱各街市。
1.同"三街兩市"。
1.猶三街兩市。
1.三惡人。指蚩尤﹑五觀﹑殷紂。
2.三鎮節度使。
3.三段。
4.舊俗稱端午﹑中秋﹑春節為三節。舊時工商界多于三節結算賬目。
1.古武器名。在棍的一頭用鐵索連接短棍兩節,用以擊敵,可破刀牌。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稱連珠雙鐵鞭。
1.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1.見"三節人從"。
1.宋代(包括夏﹑遼﹑金)出國使節的隨員。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漢代的張良﹑韓信﹑蕭何。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三國蜀的諸葛亮﹑關羽﹑張飛。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唐代的宋瓃﹑張說﹑源干曜。
1.中國共產黨提倡過的一種工作方式。即由三個方面的人員密切結合進行工作。
1.佛教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2.猶三屆,三期。
1.三種金屬。多指金﹑銀﹑銅。
2.佛教語。三密(身密﹑語密﹑意密)金剛的略稱。
1.戰國時趙﹑韓﹑魏三國的合稱。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大夫,戰國初,分晉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晉"又為山西省別稱。
1.古代都市西京﹑東京﹑北京的合稱。唐以雍州為西京,河南為東京,太原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東京﹑北京的合稱。宋以大名為北京,開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
1.謂天時﹑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經書。指《易》﹑《詩》﹑《春秋》。
3.儒家的三部經書。指《詩》﹑《書》﹑《周禮》。王安石曾撰《毛詩義》﹑《尚書義》﹑《周官新義》,合稱《三經新義》。
4.儒家的三部經書。指《孝經》﹑《論語》﹑《孟子》。《宋史.藝文志一》有劉元剛《三經演義》,清黃丕烈輯《三經音義》,均指上述三書。
5.指《詩》六義中的賦﹑比﹑興。《朱子語類》卷八十"三經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一說指《風》﹑《雅》﹑《頌》。
1.一株三枝的荊樹。
2.詩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荊州于穰縣(今河南鄧縣),置南荊州于安昌(今河南確山縣),置東荊州于泚陽(今河南泌陽縣),謂之三荊。參閱《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1.古代用兵,三度耀威示武使敵驚懼,謂之"三驚"。
1.指公﹑侯﹑伯三公。
2.三面旌旗。
1.謂日﹑月﹑星。
1.謂日﹑月﹑星三光。
1.見"三徑"。
1.佛教語。語本《十誦律》卷三七"癡人,我聽啖三種凈肉∥等為三?不見,不聞,不疑。"此謂一般佛教信徒難以立即斷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設變通之法,允許食用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三種肉食◇因稱這三種肉為"三凈"。
2.佛教語。指色界第三禪的少凈天﹑無量凈天和遍凈天。
1.見"三鑒"。
1.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至九九為止。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1.唐鄭畋的綽號。
1.南朝齊庾杲之家貧,食唯韭菹﹑f韭﹑生韭,謂之三韭。見《南齊書.庾杲之傳》◇泛指蔬菜。
1.事酒﹑昔酒和清酒。
1.三成,三套。
2.猶三匝,三重。
3.謂古時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別三處就刑。
1.古代依罪行的輕重分別將犯人流放到遠近不同的三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