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食。
2.給美食;享美食。
3.古謂占卜灼奄甲時得吉兆。食,通"蝕"。
1.在朝廷上向皇帝極力諫諍。
1.廷爭。
1.在朝廷上對質。
1.亭燧和軍營。
1.漢魏爵位名。
1.舊時辦喪事用的紙扎的亭樓﹑銘旌﹑人馬等,于出殯時燒化。
2.指出殯時持亭彩的人。
1.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為防御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此外設于城內和城廂的稱"都亭",設于城門的稱"門亭",亦設亭長,職責同上。東漢后漸廢。
2.唐代尚書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設亭長,掌省門開閉和通傳等事務。
1.古代煮鹽的地方。
1.古代供旅客和傳遞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處所。
1.妥當;合宜。
1.《老子》"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一本作"成之熟之"。高亨正詁"'亭'當讀為'成','毒'當讀為'熟',皆音同通用。"后引申為養育,化育。
1.亭燧。
1.亭卒。
水邊的平地晚風習習,漫步亭皋。
1.見"亭皋"。
1.亭臺樓閣。
1.供人游憩歇宿的亭臺館舍。
1.爵位名『代食祿于鄉﹑亭的列侯。《后漢書.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楚漢春秋》載高祖封許負為鳴雌亭侯,漢末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皆其例。參閱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四。
古用作探視fdd8M的崗亭于亭候監視敵方動靜。
1.見"亭候"。
1.古代鹽戶之一種。唐干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定鹽法,將制鹽民戶編為特殊戶籍,免其雜役,專制官鹽。因煮鹽地方稱亭場,故名。宋代京東﹑河北﹑兩浙﹑淮南﹑福建﹑廣南海鹽產區中,專指向政府領取本金產制正鹽(額鹽)歸公的鹽戶。亦稱"灶戶",和制浮鹽(額外馀鹽)賣給商戶的"鍋戶"有別。元明兩代仍稱亭戶。清代文獻間或使用,一般通稱"灶戶"。
1.亭子的欄干,借指亭子;庭園。
1.邊境上的防御工事。亦指邊防要地。
1.亭影。
1.水靜止貌。
1.謂挺拔秀麗的菊花。
1.謂公正的判斷。
1.即葶藶。一年生草本藥用植物。
1.直立;聳立。
1.見"頭答"。
1.古代官員出行時,走在前面的儀仗。
1.亦作"頭搭"。
2.古代官員出行時,走在前面的儀仗。
1.及至;等到。
1.等級最高的。
2.指等級最高的車廂或艙房。
1.對頭;對手。
1.底細。
1.對頭;對手。
1.頭的最上部。
2.指物體的最上方。
3.指頭的上方﹑同人處于基本垂直位置的高空。
4.謂宗教徒向神行禮。
5.首要,擺在第一位的。 6.謂輪流值班。
1.頭等;頭挑。
1.即頭頂。
1.比喻才能器局。
2.猶名堂,名目。
1.金代指達官貴人門第。
1.指布帛等紡織品及零星雜物。
1.對手。
1.指遼金皇帝春天狩獵時最初捕得的大天鵝。
1.指皇帝舉行的頭鵝御宴。
1.見"頭鵝宴"。
1.額頭,腦門子。
1.腦袋。喻指物體前面的首要部分。
2.指頭發或頭發的樣式。
3.為首的人。
4.頭錢。
5.開始﹐事情的起點。 6.頭緒;門路。 7.端,頂端。 8.極點;盡頭。
1.指頭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