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及至;等到。
1.豐滿肥腴。
1.豐足;充足。
1.謂引滿弓弦,使弓背與弓弦之間的距離與箭同長。
2.猶滿貫。謂積錢甚多。貫,串錢繩。語本《左傳.宣公六年》;"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
1.增減。
2.豐歉。
1.充塞;堆滿。
2.結馀。
1.猶滿胸,滿懷。
1.亦作"盈掬"。
2.滿捧。兩手合捧曰匊。
1.見"盈匊"。
1.猶滿懷。
1.水充滿坑坎。
2.喻打下堅實基礎。
1.語出《易.謙》"天道虧盈而益謙。"本謂自然之道盈滿者則虧減之◇多以"盈虧"指增減;盈滿或虧損。
2.指月之圓缺。
3.猶得失。
4.指勝負。
5.指企業或事業的賺錢或賠本。
1.眾多之利。
2.利潤。
1.容量。
2.謂達到所能容納或禁受的最大限度。
1.豐厚的俸祿。
1.謂按滿額論功行賞。
1.布滿;充滿。
2.謂到達極限。
3.驕傲自滿。
1.充積散亂。
1.形容文辭冗長。
1.形容為數甚多。
1.盈虧變化。
2.《禮記.禮運》"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因以"盈缺"指月。
3.指一月時間。
1.充足;富足。
1.充滿。極言其多。
1.儀節。
1.戰國時縱橫家張儀陳軫的并稱。
1.儀鸞司大使的別稱。明初設儀鸞司,正職稱大使,不久廢,改置錦衣衛,因以代稱錦衣衛長官。
1.儀表舉止。
1.禮儀制度及其具體規定。
2.儀態,形制。
3.官名。明清屬禮部。
1.姿容;風度。
1.指音制標準的樂鐘。
1.軌跡,法度。
1.指測天的法式。
2.制度;儀節。
1.儀容形狀。
1.威儀,外觀。
1.法度標準。
1.指秦末張良與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橋。事見《史記·留侯世家》。橋后毀廢,故址在今江蘇省邳縣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沂水》"一水徑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因稱此橋為圯橋。
1.亦稱"圯上書"。亦稱"圯下兵法"。
2.指秦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張良的《太公兵法》。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指秦末授張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見"圯橋書"。
1.橋下。
1.見"圯橋書"。
1.見"圯上老人"。
1.攻破。
1.謂安于清貧﹐潔身自愛。
1.平正和偏頗;平坦和險阻。
1.夷服之外的地方﹐泛指荒遠地區。
1.傷殘﹐死亡。
1.舊時指上海的租界。亦以稱舊上海。猶言洋場﹐含貶義。
1.平坦而寬廣。
1.平和通達。
1.伯夷和巢父的并稱。用以指品行高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