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濟助。
在馬車前供役使的人。比喻為人效力的人革命軍馬前卒。
1.一種幣面鑄有馬圖案的銅錢。
2.舊時醫生出診的車馬費。
3.番木鱉。常綠喬木,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綠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黃色。種子圓盤形,極毒,干燥后入藥。原產印度等地。
4.藤本植物,葉子對生,橢圓形,花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橘紅色。種子長圓形而扁,干燥后入藥。產于我國云南等地。
1.馬上使用的長竿上裝有金屬尖頭的武器。
2.近代現代騎兵用的一種槍。性能和構造跟步槍相似,但較短而輕便,射程較步槍近。
1.漢司馬相如字長卿,后人遂稱之為馬卿。
1.駕車時絡于馬后的革帶。
馬術運動項目之一。球場兩端線中間各設球門。雙方各四人上場,每人執球杖。以球擊入對方球門為得分。比賽共四局,每局8分鐘,得分多者為勝。
1.用馬皮制的外衣。
1.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因以"馬去馬歸"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1.馬廄。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鄧縣東北。
1.即馬票。
1.裙子之一種。
1.比喻人才得到充分的鹽和任用。
1.即馬流人。
2.傳說中的水生動物。
1.正月初六日。
2.每個月的二十一日。平水韻上聲第二十一韻韻目為馬,故二十一日舊時簡稱馬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指使武漢國民政府管轄區的反動軍官叛變革命。在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的策動下,該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指揮全團千余人于21日晚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突然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會及其他革命組織。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百余人,被捕三千余人。因這一天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稱馬日事變”。這一事變成為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公開合流的信號。
1.行軍時乘馬居前以壯軍容的軍官。
1.指馬融施帳高堂,前授生徒,后列女樂之事。
1.形容人馬熙攘。
1.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
2.形容馬行疾速。語本《南史.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
1.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景象。語出《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1.同"馬如游龍"。
1.方言。即野薔薇。
1.馬奶。
2.葡萄之一種。
1.搭在馬背上的褥子。
2.方言。指方凳。
1.指馬士英和阮大鋮二人。于明亡后,擁立福王,共領朝政,相互勾結,專權誤國。
1.一種可以折疊的皮面凳子。
革命歌曲。法國魯日·┑隆だ疃1792年作詞作曲。表現了法蘭西人民反暴政、爭民主的意志和熱情。原名《萊茵河軍隊戰歌》,因馬賽營志愿軍進軍巴黎途中歌唱此曲而有《馬賽曲》之稱◇被作為法國國歌。
清代西河大鼓演員。原名馬大河,河北高陽人。活動年代在道光至同治年間。在木板大鼓和弦子書唱腔基礎上,吸收民歌和戲曲唱腔創造新腔,并用大三弦伴奏,改木板為鐵片擊節,形成新曲種,后定名西河大鼓”。
1.見"馬豆"。
1.指專營馬匹的商人。
1.《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后因以"馬上得天下"為武功建國之典。
1.謂當面贊成,背后反對。
1.猶言馬上得天下。
1.跟隨牽馬的仆人。
1.亦作"馬杓"。
2.形似馬蹄的一種勺子。
1.騎馬的哨兵。
1.方言。馬齒莧。
1.養馬之地所設立的祭祀后土之社,以發明用馬駕車之人配食。亦指配食者。
2.宋時陜西軍中買馬的組織。
1.猶騎射。
1.語出《史記.剌客列傳論》"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司馬貞索隱"《燕丹子》曰'丹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丹及仰天嘆,烏頭即白,馬亦生角。'《風俗通》及《論衡》皆有此說,仍云'廄門木烏生肉足'。"后用以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亦比喻歷盡困境,苦熬出頭。
1.指用作犧牲的馬。
1.掌馬的官。
2.復姓。
1.相傳黃帝時醫士,善醫馬,后世尊為獸醫鼻祖。
1.猶馬資。
2.像馬那樣進食。
1.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1.馬糞。
2.復姓。
1.乘快騎傳遞緊急文書的使者。
1.即馬夫。
1.馬匹貿易市場。
2.封建王朝以金帛鹽茶同邊強少數民族換馬的互市。始于唐。玄宗時,許突厥用馬匹交換金帛。宋仍唐制,多用茶葉交換馬匹,明永樂年間設遼東馬市三處;正統間﹐設大同馬市,中官王振裁馬價,發生兵爭,招致土木之變;嘉靖年間,又開大同﹑陜邊﹑宣鎮等處馬市。清雍正年間停止。
3.借指外寇。
1.銅鑄而成的駿馬的標準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