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
1.神色飛揚。形容喜悅或得意的神情。
1.指表示方位顏色的泥土。
1.喜悅流露在臉上。
1.亦作"色象"。佛教語。指萬物的形貌。
2.特指人的相貌﹑體態。
3.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如日光通過三棱鏡分解出來的紅﹑橙﹑黃﹑綠﹑靑﹑紫六種色相。這種色相是產生色與色之間關系的主要因素。
1.見"色相"。
1.指和顏悅色的態度。語本《詩.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鄭玄箋"和顏色而笑語,非有所怒,于是有所教化也。"
1.《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朱熹集注"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一說,謂承順父母顏色∥晏集解引包咸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后因稱人子和顏悅色奉養父母或承順父母顏色為"色養"。
1.彩色的衣服。對"素服"(孝服)而言。
1.神色平和。
1.容貌和技藝。
1.古時徭役之一。盛行于唐代,即由官府僉派人戶去各級品官和官衙擔任仆役的一種差役。
1.亦作"色欲"。
2.性欲;男女間的情愛。
1.指冶艷女子聚集之所。
1.因有才智而流露的驕矜神色。
1.面色嚴肅。
1.即骰子。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作賭具用。
1.作色,改變臉色。
1.形容不滑潤。
1.謂看似古拙不流利,實則莊茂而沉著有力的筆法。
1.干澀發紅。
1.謂言語遲鈍。
1.亦作"澀道"。
2.刻有花紋的傾斜石砌。無級次,亦可登。澀,急。以其促,故稱。
1.止瀉的藥劑。
1.味道又澀又苦。
1.古代宮墻基壘石凹入,作水紋狀,謂之"澀浪"。
1.竹的一種。
1.謂文辭晦澀而凝煉。
1.中醫名詞。脈象的一種。脈動往來不流利,虛細而遲。
1.晦澀沉悶。
1.猶險阻。
2.言語遲鈍艱難。
1.亦作"澀吶"。
2.說話﹑寫文章遲鈍。
1.見"澀訥"。
1.亦作"澀僻"。
2.(文詞)生澀冷僻。
1.亦作"澀體"。
2.指艱澀難讀﹑自成一格的文章體式。
1.謂因不滑潤而梗噎。
1.亦作"澀滯"。
2.險阻;不通暢。
3.指不滑潤。
4.言語﹑思路等遲鈍,不流暢。
1.干澀沉重。
1.竹的一種。
1.農夫。嗇,通"穡"。
2.指從事一般勞役者。
3.農神。
4.古代官吏名。掌管幣禮的官員。
5.古代官吏名。司空的屬官。 6.古代官吏名。檢束群吏百姓的官員。 7.古代官吏名。鄉官。秦制,鄉置嗇夫,職掌聽訟﹑收取賦稅,漢晉及南朝宋因之。 8.古代官吏名『時小吏的一種。 9.儉省節用的人。
1.猶好亂。在禍亂中有所貪圖。
1.亦作"嗇刻"。
2.吝嗇。
1.見"嗇克"。
1.亦作"嗇吝"。
2.吝嗇。
1.亦作"嗇人"。
2.農夫。嗇,通"穡"。
1.歉收之年。
1.愛惜保養元氣。
1.見"嗇民"。
1.中醫用語。肌體畏寒收縮貌。
1.愛惜精神。
1.農事。嗇,通"穡"。
2.精簡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