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冤案,錯案。
1.見"文昌帝君"。
1.亦稱"文昌帝"。亦稱"文昌君"。
2.即梓潼帝君。
1.見"文昌帝君"。
1.尚書省的別稱。
1.動物名。形體似小魚。體側扁﹐頭尾尖。一般體長五厘米﹐半透明。有背鰭﹑尾鰭和臀鰭。棲息海底﹐常鉆在泥沙內(nèi)﹐露出頭端。分布于我國廈門﹑青島和煙臺沿海。是無脊椎動物進化至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
戲曲場面的一種。指戲曲樂隊所用的各種管弦樂器,胡琴、三弦、月琴、嗩吶等。習慣上也指演奏這類樂器的樂師。
1.譏指抄襲剽竊他人文章的人。
1.彩繪馬車。
1.指文職官吏。
①文成公主(?-680)。唐朝公主。太宗女。公元641年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入藏時帶去許多工匠及水磨、釀酒、冶金、養(yǎng)蠶、刺繡、造紙、制墨、建筑、耕作等工具和技術,對加強漢藏兩族的聯(lián)系貢獻很大。在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里,至今還供奉著她和松贊干布的塑像。②藏劇劇目。唐代貞觀年間,吐蕃大臣祿東贊奉藏王松贊干布之命,赴長安向唐太宗求婚文成公主。唐太宗七試婚使,祿東贊機智通過,因而允婚,派五百名侍從陪同,送公主入藏。
1.秦末﹐張良在下邳圯(橋)上為黃石老人拾履著履的典故。張良謚文成侯﹐故云。見《史記.留侯世家》。
1.文瘋。
1.有文彩的螭龍。
1.文武官員玩忽職守。
1.有花紋的石階。
1.見"文飾"。
1.傳統(tǒng)戲曲中丑角的一種。與"武丑"相對。扮演性格滑稽的人物﹐包括人物類型極廣。以念白﹑做工為主。
1.猶名片﹐名刺。
1.舊時寫信對人的敬稱。不直指其人﹐而婉稱其仆從。
1.行文用字﹐妥帖通順。
1.飾以文彩的屋椽。
1.文彩交錯。
1.亦作"文蛋"。
2.柚的一種。
1.雕鏤彩畫的瓦當。
1.文句顛倒。
1.文治之道。
1.指禮樂教化。與"武功"相對。
2.寫文章的道德。
1.宋代稱文武京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
1.宋代宮殿名。
1.駿馬的一種。毛色鮮明有文采﹐白額。的﹐通"駐"。
1.藝文興而武道隱。謂尚文之風大盛。語本《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1.文籍典冊。
1.公文﹑通電。
1.有花紋的竹席。
1.謂舉人赴京應試。
1.案卷;文書。
1.刻鏤花紋的鼎。
1.《詩.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朱熹集傳"文﹐禮;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后因稱訂婚為"文定"。
2.經(jīng)過刪除選定的文集。
1.舊時文武官員站班﹐文官居東﹐西向﹐武官居西﹐東向。始于漢叔孫通所定朝儀。
1.文壇棟梁。
1.進行說理斗爭。
①公文、書信文牘堆積。②擔任公文擬稿工作的人。
1.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高高在上﹐只滿足于批發(fā)公文表格﹐企圖用公文表格來解決問題。
1.飛蛾。
1.執(zhí)法嚴酷。
1.指憑借勢力把持文壇﹑文化界的人。
1.通曉法令﹑執(zhí)法嚴峻的官吏。
1.研究語言結構方式的科學。
1.彩旗。
1.稱那些寫作不顧社會效益和不求質(zhì)量﹐只是為了發(fā)表賣錢的人。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