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停地旋轉。常用來形容忙碌﹑焦急的樣子。
1.漫無邊際貌。
1.霉爛變質。
1.舊時陰陽家開具死者年壽及回煞等事的文件。
1.災禍。
1.連累。
2.請求。
1.災禍。
1.殘殺。
1.使百姓受禍害。
1.奸邪。
1.古代小型妝具。常多重套裝,頂蓋與眏體相連,呈方形,蓋頂四周下斜。多用作藏香器或盛放璽印﹑珠寶。
1.猶育稻。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行于北方地區。起源于農業勞動。表演形式分為地秧歌和高蹺秧歌兩種。按流行地區不同,有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地秧歌等。一般由十余人或數十人扮成生活中或神話傳說中的各種人物,手執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起舞。
1.樂器名。唐稱腰鼓﹐宋稱杖鼓。以一杖擊打的細腰鼓。
1.古代農民拔秧時所坐的器具。形如船﹐底平滑﹐首尾上翹﹐利于秧田中滑移。
1.水稻的幼苗。
1.培埴稻秧的水田。
1.謂可插秧的信息。
1.稻苗茂密貌。
1.謂初生的稻秧。
1.清泉名。在山西省虞城縣南。
1.有鴛鴦紋飾的絲織品。
1.佛教人名。梵語。意譯為指鬾。初信邪說﹐殺人取指以作冠首華鬾。為充指數,甚至欲害其母◇得佛教誨,改過懺誨,而入佛門。
1.見"鴦窶利摩羅"。
1.龜的一種。相傳能食蛇﹑犬。
1.拘系馬腹和馬腳的繩帶。比喻羈絆﹑束縛。
1.馬駕具。比喻控制。
1.以繡革制成的甲。
1.宋時馬上競技名。
1.套馬的皮帶和勒馬的韁繩。
1.套了駕具的牛。
1.戰國時商鞅和李斯的并稱。
1.因不平或不滿而郁郁不樂。鞅,通"怏"。
1.因不滿意而很不快樂。鞅,通"怏"。
1.戰國時商鞅﹑張儀﹑呂不韋和李斯的并稱,四人皆為秦相。
1.猶抑郁。鞅,通"怏"。
1.謂職事紛擾煩忙。
2.指勤勞的人。
3.眾多。
1.演奏樂曲。一說為歌曲名。
1.說人的壞話。
1.漢代文學家揚雄和班固的并稱。
1.振臂。奮勇貌。
1.揮鞭。
詩集。劉半農作。1926年出版。收詩一百十九首。分上中兩卷。上卷大多反映舊中國的社會現實,揭露豪富對勞苦大眾的壓迫和剝削;中卷主要表現國外的社會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戰后歐洲經濟的凋敝。有名篇《相隔一層紙》、《鐵匠》等。
1.表彰。
1.揚抑。褒貶,評說。
2.顯揚。
1.掀起波浪。
2.比喻動亂。
3.喻情緒波動。
1.猶搖動。
2.吹拂。
1.反復播動揚去谷物中的糠粃雜質。
①大模大樣地離去的樣子揚長而去。②發揮長處揚長避短。
1.發揚長處,避開短處。
1.用木锨等農具播揚谷物﹑豆類等,以去掉殼﹑葉和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