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用心神領(lǐng)會和創(chuàng)造藝術(shù)形象。
1.運送。
1.車上的褥墊。
1."輦轂下"的省稱。
1.亦作"輦辺"。
2.用人拉車。
3.人抬的車。即后世轎子。
1.皇帝的車輿。
1.運輸。
2.官名。職掌運輸。
1.送達。
1.挽引重車。
1.趕走。
1.闖山﹐在山上轉(zhuǎn)。
1.驅(qū)逐。
1.用莜麥面做的一種食物。
1.碾藥的器具。即藥碾子。形似船,故名。
1.碾谷磨面的作坊。
1.碾谷磨面的屋子或作坊。
1.碾盤上的圓柱形石磙,用以軋碎糧食或去掉它的皮。又稱碾砣。
1.壓碎研細谷物的器具。
1.承碾磙子的底盤。
1.即碾盤。
1.即碾磙子。詳"碾磙子"。
1.利用水力啟動的石磨。
1.即碾房。
1.古代的一種防御器械。木制者稱"檑木",石制者稱"礌石"。戰(zhàn)時從高處推下以打擊敵人。
1.打磨雕琢玉器的工匠。
1.打磨雕琢玉器的作坊。亦指從事這種行業(yè)的人。
1.磙壓。
1.碾軋東西的器具。
2.舊指專門隱藏罪人﹑包送私鹽﹑抗拒官捕者。
1.指躔次在黃道赤道附近一周天的二十八宿等星辰。
1.即二十二史。
1.南宋宮人墓地。
1."二十四番花信風"的簡稱。古人把從小寒到谷雨八個節(jié)氣中的每一節(jié)氣分為三個候,共二十四候,每候五日,應(yīng)以一花,始于梅花,終于楝花,共二十四個花期。風應(yīng)花期而來,稱"花信風"。
1.指唐郭子儀。《舊唐書.郭子儀傳》載,郭子儀任中書令甚久,在任期中主持官吏的考績,前后達二十四次,故有此稱。
1.在江蘇揚州市境。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岡西錄》謂"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一說謂二十四座橋。
1.即二十四史。
1.即二十一史。
1.戲劇中的道白。
1.指戲劇演出中的念臺詞或道白。
①由于掛念而一再說到常念叨他們中學時的老師。②談?wù)摚簧塘孔炖锊恢钸吨裁矗@事咱們念叨念叨。
1.亦作"念叨"。亦作"念道"。
2.由于記掛而一再說起。
3.念;說。
4.談?wù)摚塘俊?/p>
1.見"念到"。
1.佛教修行方法的一類,約分稱名念佛﹑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三種。一般指前一種,即口誦"阿彌陀佛"或"南無(nāmó)阿彌陀佛"。
2.用以表示感謝佛的保佑。
1.指南匈奴的朝廷。亦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2.南面之祭庭。
3.南面的庭院。
4.謂南方。
在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北岸,通揚運河和通呂運河交點。1949年設(shè)市。人口609萬(1995年)。為長江下游的重要港口,1984年辟為對外開放城市。紡織工業(yè)歷史悠久,建有南通紡織博物館。名勝古跡有狼山、天寧寺、倭子墳、曹頂墓等。
1.謂南飛,南征。比喻抱負遠大。語出《莊子.逍遙游》"﹝鵬﹞背負青天……而后乃今將圖南。"
1.南方地區(qū)。
2.方言。指鴉片煙。
1.江浙一帶運貨載客的巨型木船。最大的有七個艙,專使篙櫓,不用風帆。
1.見"南訛"。
1.南門。
2.明﹑清科舉考試,稱江南鄉(xiāng)試為南闈,順天鄉(xiāng)試為北闈。
1.南面的地維。地維,古代神話謂維系大地四角的巨繩。
1.見"南訛"。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