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運輸。
2.官名。職掌運輸。
1.指夏商周及其以前的時代。
2.前代;前輩。
1.道家謂人的兩眉之間為上丹田。
1.受騙吃虧。
1.謂因受騙吃虧而增長了見識。
1.指中原諸國。
1.比喻置身于極其艱難危險的境地。
1.大盜。
1.君上之道。
2.玄妙之道。
3.指太陽近北極的軌道。
4.通衢,大路。
1.至德;盛德。
2.指帝德。
3.借指帝王。
4.崇尚德行。上,通"尚"。
1.點燈。多用以指入夜時。
1.指三層臺階中的最高一級。
2.等級高的或品質優異的。
1.軍銜,等級高于列兵。
1.上等第宅。多指公卿的官邸或私宅。
1.肥沃的土地。
2.古地區名。
1.上第,上等。
1.上等;第一。
2.考試成績中的第一等。
1.最隆重的典禮。
2.指上世的典籍。
1.亦作"上吊"。
2.以繩套頸,懸空自殺。
1.猶上鉤。喻受騙上當。
1.干部由基層單位調到上層機構,或知識青年由農村調進城市。與"下放"相對。
1.農歷每月上旬的丁日。《禮記.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鄭玄注"為將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穎達疏"其習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壯成就之義,欲使學者藝業成故也。"自唐以后﹐歷代王朝規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為祭祀孔子的日子。
2.壯丁。
1.初冬,即農歷十月。
1.結冰。
1.《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后用以指宮室的基本結構形式。
1.古代對京都的通稱。
2.古對陪都(下都)而言,稱首都為上都。(1)北齊以晉陽為下都,故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上都。《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晉書》"北齊高洋以鄴為上都,晉陽為下都。"(2)唐肅宗寶應元年建東﹑南﹑西﹑北四陪都,因稱首都長安為上都。《新唐書.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灤河北岸建開平府,世祖中統五年(1264)加號上都,歲常巡幸,終元一代與大都并稱兩都。故址在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宮。
1.上部;頂端。
1.舊時向政府交納捐官銀兩叫"上兌"。
1.豪飲。
1.指雙手。
1.崇尚法令。上,通"尚"。
2.指道術或仙術。
1.初番;頭回。多指植物初生。
1.前面。
2.古代陰陽五行家指東方和北方。
3.天上;上界。
4.住持僧居住的內室。亦借指佛寺。
5.上邦,大國。 6.上級。 7.同"尚方"『代官署名,主管制造﹑儲藏﹑供應帝王及皇宮中所用刀劍﹑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 8.同"尚方"。泛指宮廷中主管膳食﹑方藥的官署。 9.上方劍的簡稱。
1.見"上方劍"。
1.猶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即尚方劍。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寶劍。古代天子派大臣處理重大案件時,常賜以上方劍,表示授予全權,可以先斬后奏。
2.現多稱"上方寶劍"。用以比喻來自上級的口頭指示或書面文件。
1.正房。
2.王府家中主管食物款項的帳房。
1.人民群眾越過基層組織到上級機關反映問題并要求解決。
1.見"上墳"。
1.指往地里施糞肥。
1.指風刮來的那個方向。
2.比喻優勢或有利的地位。
1.能勝訴的訴訟。
1.謂帝王登泰山筑壇祭天。
2.上封事。古代臣下上書言事時,將奏章用皂囊緘封呈進,以防泄漏,謂之"上封事"。
①高峰上峰百丈絕,下趾萬尋懸。②舊時稱上級長官上峰有令|執行上峰的命令。
1.上等俸祿。
1.違拗君意。
1.古五刑中之施于面部的刑罰。
2.指服上刑。
3.禮服,上等服裝。
4.上衣。
1.上升。
1.上級官署;上司。
2.指上層的政權機構。
1.宰相的尊稱。
2.唐代治理京都附近地區的行政設置名稱。如華州上輔,同州上輔等。見《舊唐書.地理志一》。
3.星名。指紫微垣西番第三星。
1.稟報;奉告。
2.指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