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孔子刪訂《尚書》之說。據《尚書璇璣鈐》稱孔子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至秦穆公為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又據《史記.伯夷列傳》司馬貞索隱引《尚書緯》云孔子得帝魁之《書》三千三百三十篇,刪定一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之劉歆﹑班固﹑揚雄,唐之孔穎達等均尊信孔子刪《書》之說,以為《尚書》源于古代史官,經孔子刪次成書。但此說后世多有疑議,認為《書緯》及司馬貞所引《尚書緯》之說不足據。宋林之奇《尚書集解》稱"此說不然"。清顧炎武《日知錄.書序》更引孫宣侗之說,謂"不但《書序》可疑,并百篇之名,亦未可信矣。"
1.古代的一種束發形式。
1.古代的一種束發頭巾。
1.舊時謂祭煞神以免除兇厄。
1.謂免除徭役。
1.猶酬神。祈神還愿。
2.月中善神。
1.解送審訊。
1.通曉事理。
2.免職。
1.唐姚崇任中書舍人時精明能干,時號"解事舍人"。
1.辭官侍養。
1.科舉時代唐宋州府舉行的考試,即明清的鄉試。
一種翻譯程序。能將用解釋性高級語言(如basic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逐句翻譯源程序,且可邊翻譯邊執行。
解手1(~兒)排泄大便或小便。 解手2 [jiě∥shǒu]〈書〉分手。
1.見"解手尖刀"。
1.解腕尖刀。
1.解元。
解下印綬。指辭去官職解綬還鄉。
1.知書。
1.猶解除。
1.消暑;解除暑熱。
1.官署。
1.脫落,散開。喻綱紀廢弛解體。
1.蕎麥結實時期所下之雨。
1.熟識水性。
1.猶解祠。
押送(財物或犯人)。
1.排泄大小便。
1.解除吃素之戒,開葷。
1.見"解惰"。
1.消除災禍。
1.東漢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待賓客,只有南州高士徐穡來時特設一榻,徐穡走后即懸掛起來。又任樂安太守時,亦曾為郡人周璯"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事見《后漢書.徐穡傳》,又《陳蕃傳》◇以"解榻"為熱情接待賓客或禮賢下士之典。
1.閑適而舒坦。
1.了解探測。
1.猶寬慰。
1.對書籍的作者﹑卷次﹑內容﹑版本的說明。
2.解說詩文之標題。
①物體的結構分解。②崩潰;瓦解聯盟~ㄧ封建經濟~。
1.方言。當票。
1.即獬豸。
1.即獬豸冠。古代法官戴的帽子。
1.猶廨舍。
1.即解元。
2.糧差的頭目。
1.舊時建造宅舍落成時,祭謝土神。
1.見"解衣推食"。
1.履名。絲制的無跟履。
1.猶解囊。
1.斷腕。
1.即解腕尖刀。
1.日常應用的小佩刀。一般尖長,背厚,刃薄,柄短。
1.亦作"解罔"。
2.解開羅網。比喻寬宥﹑仁德。典出《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得至矣,及禽獸。'"
1.見"解網"。
1.解除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