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墓穴的燈火。
1.中草藥名。冬蟲夏草的省稱。
1.灼熱貌。
1.猶蟲流。
1.猶言蟲龁鼠傷。
1.糧食被蟲蛀食后粘成的一串串小塊。
1.亦作"蟲雕"。
2.猶言蟲蝕。指字形奇特。
1.蟲豸。
1.指大蟲﹐老虎。借指某方面的頭領。
2.人名。姓梅。南朝齊東昏侯時與茹法珍俱受寵幸﹐齊亡被誅。
3.泛指小蟲。
1.謂給蟲鼠咬壞。言損壞之甚。
1.見"蟲沙猿鶴"。
1.《詩.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詩》序謂"《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后以"蟲薨同夢"為警戒人君勿荒淫于女色之典。
1.書體名。蟲書與虎書的合稱。
1.蟲的蛻化。
1.以蝗為主的桅莊稼的蟲類。
1.猶蟲蛇。
1.蟲遺下的糞污。
1.唐杜甫《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后以"蟲雞"比喻不足計較的微小得失。
1.一種天然樹脂。由紫膠蟲的分泌液凝結在樹枝上經干燥而成。色紫紅﹐略透明。經加工提煉即成蟲膠片﹐可供制造涂料(即泡立水)﹑唱片及絕緣材料等用。又稱紫膠。
俗稱泡立水”。由蟲膠(紫膠蟲分泌的一種天然樹脂)溶于乙醇制得的清漆。具有干燥快、漆膜堅硬光亮、附著力好等特點。可用于機械設備,電器絕緣、木制品封閉隔離及木器家具的涂飾等。
1.猶言蟲龁鼠傷。
1.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北。
1.春秋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任用豎刁﹐專權亂政。桓公死﹐諸子爭立﹐陳尸三月不收﹐尸蟲流出戶外。事見《韓非子.十過》◇因以"蟲流"為死不得葬的典實。
1.沉香的一種。
1.指房屋或器物上涂飾鐫刻的圖案紋飾。
2.猶言蟲蝕。
1.蛛網。
1.傳說中的一種奇民怪俗。
依靠昆蟲傳粉的花。通常花大而明顯,顏色鮮艷,有芳香的氣味和甜美的花蜜;花粉粒較大,表面粗糙有花紋,富有黏性,容易黏附在昆蟲身上。大多數被子植物的花是蟲媒花。
1.《詩.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鄭玄注"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后因以"蟲鳴螽躍"比喻固有的自然規律。
1.指桅莊稼的蟲類。
1.唐玄宗女壽安公主的小名。
2.詩詞中多指歌伎舞女。
1.指蛇和鳥。
2.泛指昆蟲和鳥類。
3.即蟲書。
4.泛指文字。
1.蟲類造成的災害。
1.中醫病名。舊謂人體寄生蟲可由寒濕氣郁結化成﹐故稱。
1.農業上害蟲潛伏﹑發生和活動的情況。農業工作者對此要做好蟲情的預報﹑預測工作。
1.蛆蟲之類。
2.蛆蟲體肥色白﹐常以喻美人面龐的豐腴白凈。
1.泛指各種人。
2.指歌伎舞女。
1.比喻戰死的兵卒。亦泛指死于戰亂者。
1.《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后因以"蟲沙猿鶴"稱戰死的將卒。
1.泛指蛇和其他蟲類。
2.喻指異族異類的人。
3.謂蟲蛇糾曲之狀。比喻曲折鉤連的書法。
1.泛指蛀蟲。
1.比喻古文字奇特的形狀。
1.《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后因以為典。
1.對五代后唐莊宗時伶官朱國賓的蔑稱。
1.秦八體書之一。王莽變八體為六體。又名鳥蟲書。
2.謂蟲蝕過的痕跡像文字。
1.指古代的鳥蟲書。借指變化莫測﹑難以辨認的書體。
1.鳥蟲書。比喻無法認讀的字﹐借指外國文字。
1.蟲蝕霜損。指水旱之外﹐影響農業生產的兩大害。
1.蛛絲。
2.泛指其他蟲類吐的絲。
3.蠶絲。
1.猶言蟲蝕。
1.《莊子.庚桑楚》"唯蟲能蟲﹐唯蟲能天。"成玄英疏"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豈仿效之所致哉!"陸德明釋文"一本唯作雖……言蟲自能為蟲者﹐天也。"謂雖微小如蟲豸﹐都有適應自然的天性◇以"蟲天"指萬類競存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