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沉摯"。
2.深沉真摯。
1.猶腹中﹐內心。
1.內心歌詠﹐表示喜悅。
1.《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后因以"腹有鱗甲"比喻心懷險惡。
1.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因以"腹載五車"喻讀書甚多﹐學識極富。
1.心中咒罵。
1.即鯽魚。
2.山名。在今河南省清豐縣頓丘故城西北。一名高陽山,又名青冢山。傳說帝顓頊高陽氏葬于此山之陽。
1.見"鮒隅"。
1.亦作"鮒禺"。亦作"鮒鰅"。
2.山名。即鮒魚山。
1.格局體制。
2.亦作"格制"。指詩文的風格。
〈書〉‘格物致知’的略語。清朝末年西四學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學等科學的總稱。
1.清末指自然科學學會。
1.清末指自然科學家。
1.遺棄,拋棄。
1.方言。這種。
1.指明王守仁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
1.體格品貌。
2.訴訟中按規定程式寫成的狀子。
1.定準。
隔成的方形空欄或框子打~ㄧ~布。
1.隔絕不通。鬲,通"隔"。
1.阻隔;蔽障。鬲,通"隔"。
1.謂水災﹑旱災頻至。泛指自然災害多。鬲,通"隔"。
1.膈和肝。喻至交。鬲,通"膈"。
1.隔斷。鬲,通"隔"。
1.秦時北方小國名。在匈奴北,漢初為匈奴所滅。
1.上小下大貌。如,助詞。
1.阻塞;隔斷。鬲,通"隔"。
1.山名。相傳為夏桀的死地。
1.古國名。即鬲國。
1.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難。鬲,通"隔"。
1.膈腰。鬲,通"膈";要,腰本字。指心胸。
1.即隔指聲。鬲,通"隔"。詞曲上指兩個字的字音在宮商樂律中相鄰或相隔很近。因其在管樂器上發聲前后相連或只隔一孔,故稱。
1.格子。鬲,通"隔"。
1.變動貌。
用葛的纖維織成的布,可以做夏季服裝等。
1.古代喪服中用葛制成的腰帶。
1.用葛根提出的白色粉質。可供食用或藥用。
1.古代喪葬時引棺用的葛繩。
1.古代埋葬尸體的一種方法。
東晉道家、醫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自幼好神仙導養之法。先后從鄭隱、鮑玄學煉丹術和道術◇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攜子侄至廣州,止于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樸子》、《金匱藥方》、《神仙傳》、《西京雜記》等。
用葛布制成的頭巾翁死何瀟灑,猶能正葛巾。
《詩·魏風》篇名。寫一個女奴為其女主人辛苦勞動不得溫飽的情景,諷刺了貴族婦女的傲慢和做作。
1.用葛藤纖維織成的衣履。
①見葛①”。②戲曲傳統劇目。暴發戶馬鐸嫌未來女婿張大洪貧窮,企圖賴婚。長工葛麻設計,使馬鐸退婚不成,還賠了銀兩。楚劇整理本影響較大。
1.葛粉。
1.以葛的纖維織成的紗布。
日本浮世繪畫家。作品多反映日本人民的風俗人情。擅長工筆人物和描繪自然景色。繼承傳統繪畫技法而有所革新,形成北齋流派。與喜多川歌b077!安藤廣重合稱浮世繪三大家。代表作有《富岳三十六景》等。
1.《詩.周南.葛覃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妃在父母家,則志在于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后因以"葛覃"為女子待字閨中之典。
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1.傳說中的遠古帝名。一說為遠古時期的部落名。
1.用葛布制成的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