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窮達。
1.炮烙。
1.見"炰烋"。
1.見"炰烋"。
1.亦作"炰哮"。亦作"炰虓"。
2.猛獸怒吼。亦形容人囂張或暴怒。
3.指囂張跋扈的人。
1.精美的肴饌。
1.用火燒烤。
1.袍和襖。古代軍戎服飾。指比鎧甲輕便的戰(zhàn)袍和戰(zhàn)襖。盛行于六朝,唐宋因之。
2.袍和襖。隋唐官定常服。
1.錦袍的面料。
1.錦袍腰帶。古代君王和貴官的常服。
2.泛指長袍衣帶。
1.傳統(tǒng)戲曲腳色行當。指穿蟒袍官服的丑角。京劇文丑的一種。扮演正反面角色的文武官員,大都說京白,也有說韻白的。一般講究口齒伶俐,念白清脆。如《昭君出塞》中的王龍﹑《斬黃袍》中的韓龍等。
1.制袍用的料子。
1.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為長袍的通稱。
1.舊時活動于西南各省的幫會名。成員多數為城鄉(xiāng)流氓無產者,成分復雜。
2.指袍哥幫會成員。
1.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
2.舊時男子所穿的長袍馬褂。
1.指民國初年穿長袍馬褂以示反對共和的豪紳階層。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會時皆穿朝服執(zhí)笏◇世唯品官朝見君王時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級的文官。
1.穿官服執(zhí)手板,登臺演戲。比喻上臺做官。多含諷刺意。
1.錦袍上的紋飾。
1.戰(zhàn)袍和鎧甲。
1.戰(zhàn)袍和鎧甲。鉀,同"甲"。
1.亦作"袍襺"。
2.袍和襺。亦泛指袍服。
1.見"袍繭"。
1.指袍哥團體。
1.戰(zhàn)袍與鎧甲。
1.袍子和套褲。
1.泛指袍服。襕,襕衫。
1.袍子的領口。
1.錦袍霞帔。
1.方言。對袍哥的蔑稱。
1.補服的別稱。亦名外褂﹑外套。
1.袍子的袖管。
1.即袍绔。
2.戰(zhàn)袍,裦靴。軍戎之服。亦指穿著軍服的人。
1.錦袍魚袋。古代帝王常用作賞賜臣下的禮物。
1.袍服和靴。
1.亦作"袍襗"。
2.戰(zhàn)袍和襯衣。澤,通"襗"。《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箋"襗,褻衣,近污垢。"孔穎達疏"襗是袍類,故《論語》注云'褻衣,袍襗也。'"后遂稱軍隊中同事為"袍澤"。
1.袍和襗。亦泛指襯身單衫。
2.見"袍澤"。
1.戰(zhàn)袍和兵器。借指軍容。
2.指衣著打扮。
1.戰(zhàn)袍和兵器。
1.有夾層的一種長衣。
1.古代傳說中的樂人。
1.即匏笙。巢﹐大笙。
1.古代舀酒器。有柄﹐斗似匏瓜之半形。
1.笙和鼓。皆八音之一。借指各種樂器。
1.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老熟后可剖制成器具。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因以喻未得仕用或無所作為的人。
2.星名。
3.喻男子獨處無偶。
1.瓠瓜的別稱。
1.即匏笙。
1.匏制的爵。古人于祭天時用之◇世相承﹐用為郊祀的禮器。
1.樂器名。隋煬帝時由扶南傳入。我國唐時鄰國驃國(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亦有這種琴。
1.匏制的舀酒器。古代常用作祭祀禮器。
1.即笙。因用匏為座﹐故名。
2.泛指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