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未知數的個數多于方程的個數的方程或方程組。一般有無限多組解,而研究時往往對其加以某種限制,如要求方程的解必須是整數或有理數等。對于整系數的不定方程,如要求其解是整數時,稱這類方程為刁番都方程”。不定方程是數論中最早研究的課題之一。
1.地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北。相傳為西晉末晉元帝與彭城等五王南渡長江登岸處。
1.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于建鄴(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事。
1.古代一種酷刑,即車裂。亦謂處以極刑。
1.見"五馬渡江"。
1.猶言官爵顯貴。五馬,太守的代稱。
中國畫。宋代李公麟作。紙本長卷。白描。共五段,每段繪一人牽一馬。每匹馬后有黃庭堅箋記,馬名標為鳳頭驄、好頭赤、照夜白、錦膊驄、滿川花(此名原佚,據后人畫錄補),皆宋皇家用馬。線條準確優美,馬匹、人物均極具風采。
1.指五臟的正常脈象。
1.五種美德。
1.古代宮廷設有五門,自外而內為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
2.泛指宮城之門。
3.借指京城。
4.佛教語。坐禪所用的五大"對治法門",亦稱"五停心觀"。
1.古代帝王祭祀時戴的五種禮冠,指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
1.古代諸侯立五廟,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廟。
1.指褊急之民﹑狠剛之民﹑怠惰之民﹑費資之民﹑巧諛惡心之民。
2.指《詩》《書》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
3.指士﹑農﹑商﹑工﹑賈。亦泛指五方之民。
4.指士﹑農﹑工﹑商賈﹑兵。
1.見"五明扇"。
2.梵語pa齝avidy?的意譯。佛教所說的古印度五種學問。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見《菩薩地持經》卷三。
1.道教中真人講道之所。
1.即五明馬。
1.一種良馬。因馬的四蹄白如霜雪,肩上有一片白毛,故名。
1.盛露水之囊。古俗稱用以取露洗眼可明目,故名。
1.儀仗中用的一種掌扇。晉時只限于帝王使用。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神宮中亦有之。
2.指團扇。或泛指扇。
1.周代官爵分為九等,稱九命。五命為子男。
2.五次命令。
3.謂古代帝王按五行相勝之理承受天命。
1.青木香的別名。
1.車轅上用五束皮革扎成的裝飾。
指五臟五內俱傷。
1.《詩.召南.何彼襛矣序》孔穎達疏引晉皇甫謐云"武王五男二女。"謂有子五人,有女二人◇用以表示子孫繁衍,有福氣。宋時常繪印五男二女圖于紙箋或禮品上以示祝福。
1.謂有礙養生之道的五種情欲。
1.佛教謂五種將招致墮無間地獄報應的惡業大罪。
2.泛指各種逆倫之罪。
1.紫參的別名。今名紅骨參﹑毛丹參。
1.皇帝乘輿的代稱。
1.即五牛旗輿。晉代所造的一種皇帝乘輿。車設五牛,豎旗于牛背。隋唐因之。
1.猶言膿包。比喻無用的人。
1.見"五曲"。
1.唐蘇五奴妻張少娘,善歌舞,有邀迎者,五奴輒隨之前,人欲得其速醉,多勸以酒。五奴曰"但多與我錢,雖吃?子亦醉,不煩酒也。"后因稱鬻妻者為"五奴"。見唐崔令欽《教坊記》。宋元時又用以稱龜奴。五,為烏龜之"烏"的借音。
1.見"五言排律"。
1.白色粉狀的中等土壤。
1.五常。指舊時的五種倫常道德。
2.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3.五等。古代功勛的五種名目。
4.五等。古代貝幣的五個等級。
5.九品官階的第五級。
1.亦作"五s"。亦作"五齏"。
2.亦作"五s"。古代按酒的清濁,分為五等,合稱"五齊"◇亦泛指酒。
1.古代帝王及其嫡長子養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們求教,叫乞言。
2.泛指請求教言。
1.請求供養。
2.收養;過繼。
3.請求辭職回家奉養父母。
1.贈送。
1.鮮卑語稱馬。
1.請求寬恕。
1.給與。
1.復姓。北魏有乞袁氏。見《魏書》。
1.請求援助。
1.見"乞藏"。
1.求子嗣。
2.求乞的人。
3.詈詞。
1.謂急切等待。
1.仰慕崇敬。
1.迫切期待。
1.猶企及,趕上。
1.形容盼望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