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名的賢臣。
1.裝訂成冊后不加裁切的圖書。精裝和平裝書﹐都有采用毛邊形式的。
1."毛葫蘆兵"的省稱。
1.牲畜的毛色有缺陷。
2.指疾病。
3.謂器物損壞或發生故障。
4.指事物中存在的問題或弊害。
5.缺點;錯誤。
1.用金剛砂等磨過或以化學方法處理過﹐表面粗糙的半透明玻璃。也叫磨砂玻璃。
1.用獸毛織成的布。
2.指棉布。
3.用較粗棉紗織成的布﹐稱"毛布"。
粗糙;粗率做工毛糙|辦事毛糙。
1.用稻草或破布等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紙。質地粗糙。
1.見"毛廁"。
1.也稱毛條§茶或綠茶的原料茶。分稱紅毛茶和綠毛茶。
1.剪后留下的短毛。
1.指金屬制品表面不光潔﹑刺手的部分。
1.藏書家毛晉的鈔本。毛晉﹐明末常熟人﹐藏書八萬四千余冊﹐建汲古閣﹑目耕樓以儲之﹐多宋元舊刻本。生平好鈔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后人因稱之為"毛鈔"。
1.體上多毛的蝶﹑蛾類幼蟲﹐如松毛蟲﹑桑毛蟲等。也叫毛毛蟲﹑刺毛蟲或毛?蟲。有些毛蟲體上的毒毛﹐可引起人體皮炎。
2.指獸類。
3.方言。指牲畜。
1.指老虎。
1.《毛詩故訓傳》(一作《毛詩詁訓傳》)的簡稱。為漢人訓釋《詩經》之作。《漢書.藝文志》著錄三十卷﹐但言毛公作﹐未著其名。東漢鄭玄《詩譜》稱"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至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始言大毛公為漢魯國人毛亨﹐小毛公為漢趙國人毛萇◇世因以《故訓傳》為毛亨作﹐亦有以為乃毛萇作或毛亨作而萇有所增益者。其詁訓大抵本先秦學者的意見﹐保存了許多古義﹐雖有錯誤﹐但仍為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通行的《十三經注疏》即采用《毛傳》。東漢鄭玄《毛詩傳箋》及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為箋釋疏解《毛傳》之作。清代研究《毛傳》﹐著名的有陳奐的《詩毛氏傳疏》和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書后》。
1.謂吹毛求疵。
1.動植物外表所叢生的尖細的毛。
1.鳥的細毛。
2.獸的毛皮。
1.明代北京方言。指狐。
1.寒毛豎立。形容恐懼震驚。
2.形容憤怒。
1.詈詞。猶言小畜生。
1.佛教謂凡夫愚人。
2.方言。小路。
1.清代的一種人頭稅。
1.大豆的嫩莢果。莢上有細毛﹐內含青色豆粒﹐可做蔬菜食用。
1.福州一帶對重陽節的俗稱。
1.古代傳說中獸類之祖。
1.指毛織物。
1.一角或一角以下。借指數目極微小的錢。
1.猶毫發不爽。
測量空氣相對濕度的儀器。感濕部分是一根或一束脫脂毛發。毛發的伸縮隨濕度的增減而變。與毛發相連的指針通過機械傳動裝置可在刻度盤上指示出當時的空氣相對濕度值。
1.同"毫發絲粟"。
1.亦作"毛發聳然"。
2.毛發豎起。極言驚駭﹑恐懼。
1.見"毛發悚然"。
1.茅房﹐廁所。
1.即線綈。紡織品名。用蠶絲或化學纖維長絲作經﹐棉紗作緯。織物表面起橫棱效應﹐可以分為素織或提花兩類。質地較綢厚實﹐表面較綢粗糙﹐可作服裝或被面。
1.方言。毛發的根部﹐汗毛。
2.比喻微細之物。
俗稱老虎腳爪草”。多年生有毛草本。初夏開花,花黃色。是有毒植物。莖、葉的汁液,有強烈的刺激性,用于殺蛆蟲和孑fe44!C竇湟勻草入藥。
1.西周文王子﹐名叔鄭。成王時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戰國時趙處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時﹐曾與薛公共勸寄居在趙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國救援﹐擊敗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羈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漢初傳授《詩》的學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國吳陸璣以為即漢毛亨與毛萇。
5.指漢人毛義。 6.指漢人劉根。傳說劉根成仙﹐身生綠毛﹐故稱。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銘文四百七十九個字,記述了周宣王告誡和褒賞臣下毛公fe435氖慮欏J侵泄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現藏臺灣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太湖古跡名。
1.方言。有所疑懼而驚慌。
1.元明間關西地區對"粱"的俗稱。是粟中特別好的一種。古代視為上等的細糧。
1.毛發與骨骼。
2.謂人的骨相容貌。
形容極其驚恐害怕那些人嚇得毛骨悚然。
1.同"毛骨悚然"。
1.同"毛骨悚然"。
1.小孩﹐未成年者。常用于稱呼青年人﹐表示輕蔑的口氣。
1.一種毛織品。
1.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1.毛多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