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初番;頭回。多指植物初生。
1.真菌類植物木芝的一種。
1.木芙蓉的別名。
1.古代木制的契據。
1.形容呆呆的無表情的神態。
2.形容動作遲鈍﹑不靈活。
3.形容聲音不清脆。
1.木制的人像。
2.喻指冷酷無情或癡呆不慧的人。參見"木人石心"。
3.五行說認為人稟天地五行之氣而生。受木氣多者為木人。木人之外形﹑稟性皆象木。
4.即木夯。木制的打夯工具。
1.形容沒有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1.以樹木果實充饑。
1.木制撲滿。古代兒童玩具。
1.一種混合酒。以新釀酒﹑燒酒及未過濾酒平均攙和而成。
1.枳椇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枳椇》。
1.木制的風輪扇葉。
1.經營木材購銷的商人。
1.對木制手杖的戲稱。
1.樹梢。
2.指細長的木條。
1.芍藥的一種。
2.唐人稱牡丹為木芍藥。
1.酒名。
1.指木質的鈴舌。
2.喻指不言之舌。
3.猶結舌,閉口不說話。
4.一種病癥。舌頭腫脹木硬。
亦稱十五柱fe51O貳薄V泄古代球類游戲之一。以木柱為候”,木球為矢”。游戲時取十五個木柱,其中十個用紅色書寫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另五個用黑色書寫傲、慢、佞、貪、濫§黑字柱相間并排,豎于場地一端。游戲者站在另一端依次持木球從地面滾射木柱,擊倒紅字柱者勝,擊倒黑字柱者負。始于唐代,有人認為木射是現今保齡球的雛形。
1.舊謂五行神之一,主木。
2.謂樹木變成的精怪。
3.木刻的神像。
1.木砧。參見"椹質"。
2.指木制的射靶。
1.木質之聲,擊木之聲。
2.指樂器木質部分的共鳴聲。
1.古代指刻削技藝超群者◇泛指精通木工或機械制造者。
1.樹木和山石。
2.指木頭與石頭。
3.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
4.指刑具。
5.指山水畫。 6.指宮室等建筑工程。 7.枳椇子的別名。
形容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1.樹木的果實。
2.枳椇子的別名。
1.以山中野樹果實充饑。形容隱逸之士遠離世事。
1.指建造房屋木結構或制造木器等的工藝。
2.借稱木料。
1.見"木杮"。
1.指木制的神龕。
1.刑具。用木制成,像手。
1.木制的獸。
2.謂林中野獸。
1.灌木。又名樹薯。有肉質長圓柱形塊根。葉子掌狀分裂,葉片披針形。蒴果有棱翅。塊根含有多量淀粉,生吃有毒,煮熟后毒性解除,可供食用或做飼料。
2.指此種植物的塊根。
1.木之生數或成數。根據陰陽五行說,木之生數為三,成數為八。
1.對木商征收的厘金稅。
1.古代一種木制的禮器,兩頭屈曲,狀如匙,用來舀取食物。
1.木制的鉆取火種的用具。
1.槂的別名。"槂"拆字為"木""孫"二字。
1.刑具。木指"三木",索即繩索,用以拘系犯人。
1.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郴州刺史王琚刻木為獺,沉于水中,取魚引首而出。蓋獺口中安餌,為轉關,以石縋之則沉。魚取其餌,關即發,口合則銜魚,石發則浮出矣。"后即名此種捕魚具為木獺。
1.一種狹長而較矮的木床,可供坐臥。
1.《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裴松之注引晉皇甫謐《高士傳》"管寧常坐一木榻,積五十余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后因以"木榻穿"形容高士不慕榮華,甘于淡泊生活。
1.器物的木質骨架。
1.木材在不通空氣的條件下加熱所得到的無定形碳≮色,質硬,具有很多細孔,可做燃料,也可用于過濾液體和氣體,制造黑色火藥等。
2.指繪畫用的炭條。參見"木炭畫"。
1.用木炭條繪成的畫。是素描的一種。因其線條較粗,調子勻整,故適于描繪大幅畫及作油畫的底稿。在繪畫教學中,木炭畫是素描的基本練習。
1.枳椇子的別名。
1.果名。即樝子。小于木瓜,味酸澀。《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后因以比喻投贈的物品。
2.大桃子。
1.木制天棚。
2.指宏敞高大的木結構建筑物。
3.秘書閣的別稱。因其屋宇高大宏敞,故名。
4.指翰林院。
1.木扁擔。
1.樹干。
2.木棒。
1.即通草。藤本植物。掌狀復葉,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雌雄同株,花紫色;結漿果,可食。果實和莖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