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綠油油。
2.色青而潤澤。
1.佛教語。比喻超妙的大智慧。
智力商數”的簡稱。表示智力發展水平的指標。計算公式是智齡除以實際年齡,再乘以100。若智商等于100,表示智力屬中等水平,智商越高的兒童越聰明。
1.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如科學工作者﹑教師﹑醫生﹑記者﹑工程師等。
1.追求知識的欲望。
1.知識分子。
1.指君主通曉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
2.才智與計謀;智慧與權術。
1.謀術;心計。
1.《論語.雍也》"知者樂水。"謂智者達于物理,周流不滯,故樂水。"智水"為對水的一種美稱。
2.灌頂之水。謂佛教密宗弟子入門時,本師用以灌灑頭頂,以明諸佛護念的凈水。見唐一行《大日經疏》卷八。亦泛指智慧。智慧能除無明火與熱惱,故稱"智水"。
1.猶智慧,才智。
1.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似智巧而實際不然的人物。見《列子.湯問》。
1.見"智算"。
1.亦作"智筭"。
2.猶謀劃,計謀。
1.明智通達;智慧無礙。
1.智巧偽行。
1.謂能力低下而謀劃很大。
1.謂才智低下,說話口氣卻很大。
1.猶理性。
2.佛教語。指真性。
1.才智;智謀。
1.指文化﹑科學的各門學科。
1.智慧之船。鹢,水鳥;古畫鹢首于船頭,故亦稱船為鹢。佛教謂智慧能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故稱。
陳、隋間書法家,僧人。名法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家于山陰永欣寺,人稱永禪師。王羲之七世孫。擅正書、草書,時求書者多,門檻為破,遂裹以鐵,號鐵門限”。所書《真草千字文》有墨跡、石刻本存世。
1.同"智勇雙全"。
1.既有智謀,又有勇氣,二者兼備。
1.謂智慧的運用。
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中國學校智育的基本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全面的現代化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
1.智慮周到通達,行為端方不茍。語出《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
1.智慧的鑰匙。佛教謂智慧能解疑難,故稱。
1.巧詐。
1.佛教語。謂智慧遍照。
2.泛指智慧明察。
對公元前5世紀中葉到前4世紀一批以傳授知識為職業的古希臘哲學家的統稱。他們傳授論辯、修辭和語法等技能,并在哲學上提出一些較有影響的觀點。由于他們能辯善言以及少數智者有詭辯傾向,因而智者在歷史上又成為詭辯論者的同義詞。
1.謂對待同一問題,其見解因人而異,各有道理。語本《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聰明人對問題雖然縝密地反覆考慮,但也難免會出現差錯和失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狂夫之言,圣人擇焉。
1.謂于萬物無所不知。語本《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韓康伯注"知周萬物則能以道濟天下。"孔穎達疏"圣人無物不知,是知周于萬物。"
1.謂智慧圓妙,明達事理。
1.謂智慧能明察一切,如燭照物。
1.阻礙;不通暢。
1.積壓的案件。
1.呆滯暗淡。
1.昏暗,不明亮。
1.久病。
1.遺留未選的人才。
1.謂久未洗雪的恥辱。
1.遲緩;呆滯。
1.凝集。
1.沉淀,積淀。
1.凝滯不動。
1.遲鈍。
1.積憤。
1.謂沉滯,滯積。
1.固執而不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