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憐憫庇護。
1.怒放,盛開。
1.《新唐書.杜甫傳》"[甫]嘗醉登嚴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后用為詠杜甫的典實。
1.怨恨。
1.同"怒烘烘"。
1.同"怒烘烘"。
1.同"怒烘烘"。
1.盛怒貌。
1.同"怒烘烘"。
1.謂花盛開。
1.憤怒。
1.形容憤怒之極,無法抑制。
1.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
1.鼓腮。
中國西南地區大河。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經云南出國境。入緬甸后改稱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全長3200千米(中國境內段長2013千米)。中游處于橫斷山區,峽谷深邃。流量和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
1.洶涌的巨浪。
1.洶涌的水流。
1.奮馬。
2.體健氣壯的馬。
1.刺射的光芒。
1.圓睜著眼睛怒視對方。
1.眼睛圓睜,眉毛橫豎。形容兇惡之貌。
1.盛多濃厚貌。
1.惱怒。
2.激怒。
1.憤怒的獅子。形容筆勢或文風遒勁。
1.憤怒的情緒。
1.盛怒貌。
1.形容無比憤怒。
1.責怪。
1.忿怒的神色。
1.憤怒的表情。
1.蓬勃生長。
1.湍急的水流。
洶涌的波濤怒濤洶涌|錢江怒濤涌連天。
1.體健氣壯的牛。傳說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木,有大青牛奔出,走入豐水中不出,后遂奉以為神,于武都郡立怒特祠祀之。見《史記.秦本紀》"﹝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唐張守節正義◇用為詠牛之典。
1.亦作"怒鼃"。
2.鼓足氣的蛙。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報吳仇﹐曾向怒蛙示敬以求勇士。
3.大鳴或瞋目的蛙。
1.見"怒蛙"。
1.怒張的嘴。
1.猶威武。
1.見"怒號"。
1.憤怒之心。
1.奮力疾行。
1.心中的忿怒表現在臉上。
1.譴責之言。
1.猛烈翻騰。
1.猶責備。
1.憤怒喧嘩。
1.親近愛撫民眾。
2.親自治理民眾。
3.古代對地方長官的稱呼。
1.親戚間自我謙稱之詞。
1.生母。
1.親愛和睦;親近和諧。
2.指親戚。
1.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