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猛烈翻騰。
1.古將軍名號。南朝梁置﹐陳承梁制。唐時定為武散階﹐從三品上。唐書法家李邕書有《云麾將軍李思訓碑》和《云麾將軍李秀碑》﹐后因以"云麾"泛指稱頌李氏功業的碑銘。
1.古代將軍的名號﹐始置于南朝梁﹐陳隋沿設。唐宋定為武散階。
1.亦作"云回"。
2.云氣翻卷繚繞。
3.形容氣勢雄壯﹐行動疾速。
4.簇擁﹔縈繞。
5.周密。
1.云集﹐聚集。
1.《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杜預注﹕"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百官師長皆以云為名號。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紀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
2.烽火。古時邊境報警的煙火。
3.燈火。
1.指織機。
1.傳說中隨仙道升天之雞。
1.云朵堆積。
2.如云堆積。比喻盛多。
1.云地相接之處。極言其遠。
1.道教藏書的書箱。
2.宋張君房所撰道教著作《云笈七簽》的省稱。亦泛指道教典籍。
像云一樣聚集在一起舟車云集|好手云集|云集景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
1.如云聚合﹐如影隨形。比喻聲勢浩大﹐響應迅速。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1.見"云集景從"。
1.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贊同和支持。
1.傳說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
1.云中。言其高遠。
2.白云深處。亦指塵世之外。
1.高聳的發髻。
2.借指美女。
3.喻盤旋的山路。
1.指傳說中行雨的龍。
2.天馬。對皇帝所賜之馬的美稱。
3.喻俊才。
1.傳說中仙人的車駕。因以云為車﹐故稱。
2.帝王的車駕。
3.指對客人車駕的敬稱。
1.三國魏李康《運命論》﹕"褰裳而涉汶陽之丘﹐則天下之稼如云矣。"后因用"云稼"形容茂盛的莊稼。
1.指天上。
2.很高很遠的地方。
3.指遠離塵世的地方。
4.松江縣(今屬上海市)的古稱。
1.指明末松江(古稱云間)著名詩人陳子龍﹑夏完淳等人形成的詩歌流派。其詩抒陳愛國抱負﹐慷慨悲壯。
1.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
1.見"云箋"。
1.即鶼。比翼鳥。
1.云氣彌漫的山間。
2.指隱者的居處。
1.云霧籠罩的江水。
1.寓言中稱云的主將。
1.仙酒。
1.指相會﹐重逢。
1.云外﹐天外。比喻極遠的地方。
1.比喻女子嬌羞的情態。
1.遠處暗云垂下的雨幕。
2.低垂的云。
3.茶的別稱。
1.即員嶠。古代神話傳說中海中的仙山。
2.高而尖的山。
1.南朝齊王融《游仙》詩之二有"結賞自云嶠﹐移燕乃方壺"句◇因用"云嶠篇"借指游仙詩。
1.亦作"云階"。
2.高階。
1.以云為階﹐以月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1.天河﹐銀河。
2.道教語。唾液的別稱。
1.織有云紋圖案的絲織品。
2.朝霞﹔彩云。
1.見"云錦字"。
1.對他人詩文的美稱。
1.對他人書信的敬稱。
1.古代觀察云的色彩以占吉兇的一種方術。
1.指傳說中黃帝受命時上天所授之圖籍。事本《左傳.昭公十七年》﹕"昔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杜預注﹕"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百官師長皆以云為名號。"
2.《大云請雨經》的略稱。
1.像旗幟一樣迎風飄動的云。
2.多得像云一樣的旗。
1.狀如旌旗的云氣。
2.像云一樣多的旗。
1.云氣。
2.云母的別稱。
1.云和日。
2.云的景色。
1.見"云過天空"。
1.高山上的屋門。借指高山上的屋室。
2.隱者的屋門或寺院的門。
3.借指隱者的屋室或寺院。
4.謂被云所遮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