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的飼料。
1.男巫。
1.祭奠﹑禱告神靈。
1.祈求福佑,祝福。
1.古時以干支紀(jì)年,十干中的己稱屠維,又稱祝犁。
1.同"祝犁"。
1.祭祀鬼神,以求降福除災(zāi)。
1.見"祝?"。
1.復(fù)姓。
1.《史記.殷本紀(jì)》"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后因以"祝禽"喻帝王仁惠。
1.慶祝,慶賀。
1.指祝染子狀元及第故事,宣揚善有善報。《淵鑒類函.食物.粥三》"昔有姓祝名染者,嘗遇歲饑,施粥以濟四方之貧者◇生一子,初赴試,染夢一人手持狀元榜,豎于門外,上寫四字曰施粥之報。未幾,有人報其子狀元及第。"
1.古代掌祭祀的官。
1.神名。帝嚳時的火官,后尊為火神,命曰祝融。亦以為火或火災(zāi)的代稱。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
3.傳說中的古帝。
4.峰名♀山的最高峰。據(jù)《路史》云,祝融葬衡山之陽,是以名之。
1.即火神祝融。借指火。
1.祝禱于神靈。
1.祝禱時發(fā)出的噫歆之聲。
2.以比喻類似的聲音。
3.以特殊技法奏出的琴聲。
1.供奉神像,祭祀禱祝,表示崇拜敬仰。
1.能祝物的巫師。
1.祝官﹑史官的合稱。
2.司祭祀之官。
1.向鬼神祝告求助。
1.祝愿人長壽;棕生辰。
1.即祝融。
1.《史記.殷本紀(jì)》"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后因以"祝網(wǎng)"為帝王施行仁德之典。
1.指成湯。
1.祝愿和盼望。
1.《論語.雍也》"不有祝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鮠,春秋衛(wèi)人,能言善辯,或謂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為佞人的典型。
1.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辭。
1.一種以符咒變物的巫術(shù)。
電影演員。江西南昌人。女。上海戲劇學(xué)院畢業(yè)。歷任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中國影協(xié)廣東分會副主席、深圳電視藝術(shù)中心主任。曾因主演《紅色娘子軍》獲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1.明亮。
1.謂鉆木取火。
1.謂酷熱為虐,令人煩躁不安。
1.即墨刑。刺刻面額,再涂上墨。
1.明顯貌。
2.焦急貌。
3.囂張貌。
4.晉代舉試科目名,為九品中正的第二品。
1.熾熱。
2.猶激烈。
3.焦急。
4.猶煎迫。
1.昭明顯赫貌。
1.猶焚燒。
1.亦作"灼爚"。
2.鮮明貌;光彩貌。
1.古之酷刑。燒灼身體。
1.照亮天空。
1.焦慮貌。
1.熱貌。
1.亦作"灼耀"。
2.明亮耀眼。
1.照亮黑夜。
1.見"灼爍"。
1.明白了解。
①明亮的樣子目光灼灼。②鮮明的樣子灼灼其華。
1.明亮熾盛。
1.灼龜之鉆木。鉆木取生荊枝或生堅木為之。燒熱鉆木灼龜甲以占卜。
1.古代用火燒灸龜甲,視其裂紋以測吉兇。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