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灼爚"。
2.鮮明貌;光彩貌。
1.盛大;昌盛。
1.古代祭祀時的用物,故亦借指祭祀。
1.重臣;大臣。
1.鼎和鐺。泛指煮器。
1.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一"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普強占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之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后以"鼎鐺耳"為責人有耳不聞的典實。
1.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奢侈。
1.見"鼎成龍去"。
1.《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后以"鼎成龍去"指帝王去世。
1.見"鼎成龍去"。
1.謂相繼成名于世。
1.極厚的賜予。舊時書信中的敬辭。
盛大~大名。
1.形容名聲極大。
1.見"鼎鼎大名"。
1.猶建國。
1.管烹調的女子。
1.鼎上兩耳。
2.《書序》"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孔穎達疏"高宗祭其太祖成湯于肜祭之日,有飛雉來升祭之鼎而雊鳴,其臣祖己以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義訓王,勸王改修德政。"后以"鼎耳"為勸王修德政的典故。
1.顯赫之門第。
〈書〉形容喧鬧、混亂,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人聲~ㄧ輿論~。
1.猶鼎足三分。
1.見"鼎足三分"。
1.鼎隱沒不見。
1.即鼎鍋。
1.執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2.泛指達官貴人。
1.正當壯年。
1.見"鼎折覆餸"。
〈書〉除舊布新,指改朝換代。參看〖革故鼎新〗。
1.鼎與鬲。泛指煮器。
1.即鼎士。
1.正當顯貴。
2.顯赫尊貴之人。
1.有足的煮器。
1.指朝廷重臣。
2.鼎立的三個國家。
1.地名。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
2.借指帝王。
3.指帝王崩逝。
4.宮名。
1.同"鼎成龍去"。
在廣東省肇慶市東北。主峰雞籠山,海拔1000米。層巒疊嶂,林木蒼翠,有鼎湖鉤樟、鼎湖冬青等珍貴樹木。山上有慶云寺、白云寺、觀雪亭、水簾洞、飛水潭等名勝古跡。為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和全國風景名勝區,并被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1.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
①古代烹飪器具。②古代酷刑,以鼎鑊煮人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1.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殘酷的刑罰。
1.指豪族大姓。
2.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之總稱。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稱。
1.猶營建。
1.大力推薦。
1.漢宮殿名。在長安。
1.相術謂額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為三公貴相。
1.鼎之三足。謂三方并峙。
1.見"鼎鑊刀鋸"。
1.謂科舉考試中的甲科。
1.列鼎進食。謂進食豐盛。
1.方來;正來。
〈書〉敬辭,大力(表示請托或感謝時用)多蒙~協助,無任感謝!
三方面的勢力對立(像鼎的三條腿)赤壁之戰決定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