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由于大氣中懸浮著大量細微的煙、塵等而形成的混濁現象,能見度小于10千米。多因刮大風、揚沙塵等而引起,通稱陰霾。
2.
〈書〉同“埋”。
1.
飛沙蔽天、日色無光貌。
1.出自《爾雅·釋天》風而雨土為霾。
2.出自《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3.出自《晉書·天文志中》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2.
昏暗,模糊不清。
1.出自《晚秋》詩日氣斜還冷,云峰晚更霾。
2.出自《送方進士游廬山》詩路盤深谷出嶺望,后山日照前山霾。
3.
遮掩;掩埋。
1.出自《楚辭·九歌·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2.出自《呂氏春秋·孟春》無聚大眾,無置城郭,掩骼霾髊。
3.出自《岳州九日宴道觀西閣》詩涼云霾楚望,蒙雨蔽荊岑。
4.出自《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不嫌霧谷霾松柏,終恐虹梁荷棟桴。
5.出自《一萼紅·九月登魏文帝賦詩臺》詞荒草霾碑,殘苔蝕砌,定誰遺跡重尋。
4.
隱沒,埋沒。
1.出自《吊元魯山》詩賢人多自霾,道理與俗乖。
2.出自《明從仕郎兩淮鹽運使經歷郭九貢墓志銘》念累世修德霾田間,乃欲儒其三子。
5.
喻叛逆者。
1.出自《閑中今古錄摘抄》大明中天,群霾漸消。
1.佛教語。謂煩惱既深且廣,擾亂身心,猶如大海無邊,興風作浪。
1.佛教語。謂煩惱生于虛妄﹑執著,本無實體。
1.佛教語。四魔之一。謂煩惱能擾亂身心,障礙正覺。
1.佛教語。指人身。謂此身無常,為煩惱所纏擾。
1.佛教語。喻煩惱容易生長。
1.佛教語。佛門以剃除須發為受戒出家,現清凈僧尼相的標志之一,故佛家稱頭發為"煩惱絲"。
1.佛教語。煩惱遇智慧則滅,如薪逢火即燼,因以為喻。
1.佛教語。謂因愚癡而造下的罪孽。
1.佛教語。謂煩惱傷人之性,有如盜賊。
1.懷有誠心。
1.猶逶迤。迂回曲折貌。
1.謂留戀君王的恩寵。
1.心懷凄惻。
1.胸懷里藏著。
1.懷藏名片。謂準備謁見。語本《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
1.懷孕。
1.懷孕。
1.猶言懷寶迷邦。
1.感念恩德。
2.懷有德行。
1.懷柔敵方。
1.懷著強烈的怨恨。
2.居心惡毒。
1.心懷邪惡。
1.感念恩德。
1.見"懷貳"。
1.亦作"懷二"。
2.懷有貳心,不忠。
1.心懷憤激。
1.見"懷服"。
1.亦作"懷伏"。
2.內心順服。
3.懷柔之使順服。
1.懷藏印綬。指為官。
1.安撫。
1.抱負。
1.歸向,歸附。
1.心懷感激。
1.無懷氏﹑葛天氏的并稱。二人皆為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古人以為其世風俗淳樸,百姓無憂無慮。語本晉陶潛《五柳先生傳贊》"酬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善于花言巧語。
1.見"懷鉛提槧"。
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做有關古跡的詩題)~傷今ㄧ赤壁~。
1.思念故人。
1.懷念眷顧。
1.猶詫異。
1.思歸故里。
1.猶安寧。
心里怨恨;記恨~在心。
1.歸服向化。
1.懷里揣著金印。指位居高官。
1.謂攜帶著錢財。黃,指黃金;白,指白銀。
1.謂感念長上的恩惠。
1.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于戶,出入嘗之。"后以"懷火"為策勵自強的典故。
1.懷柔安集。
1.懷集;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