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軍中用作防守的墻壁或工事。
2.
動詞
用磚、石、土塊等砌或筑。
3.
名詞
棒球、壘球運動的守方據點。
1.
亦作“蘲”。
2.
軍壁,陣地上的防御工事。
1.出自《禮記·曲禮上》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
2.出自《孫臏兵法·陳忌問壘》車者,所以當壘也。
3.出自《不寐》詩多壘滿山谷,桃源無處求。
4.出自《東方》整個坑道就像加了鋼筋的水泥一般,又構成了頑強的戰壘。
3.
堆砌。
1.出自《墨子·備穴》斬艾與柴長尺,乃置窯灶中,先壘窯壁,迎穴為連。
2.出自《朱砂擔》店小二云:“這堵墻是雨水大淋倒了。”邦老云:“怎么不壘起來?”
3.出自《艷陽天》柜臺也是新壘的,上邊抹著一層又光又平的白灰。
4.
山岳;土堆。
1.出自《潛夫論·浮侈》今按鄗畢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壘,曾析之冢,周公非不忠也,曾子非不孝也。
2.出自《抱樸子·吳失》郊埸多壘,嘉生不遂,夫豈他哉?
5.
豎立。
1.出自《萬丈潭》詩高蘿成帷幄,寒木壘旌旆。
6.
巢;窩。
1.出自《紗窗恨》詞新春燕子還來至,一雙飛,壘巢泥濕時時墜。
2.出自《生查子》詞蠟淚惱東風,舊壘眠新燕。
7.
星座名。即壘壁陣。
1.出自《史記·天官書》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軍西為壘,或曰鉞。
8.
姓。《后趙錄》有壘澄,本姓裴。見《廣韻·上旨》。
1.出自《廣韻?旨韻》壘,姓。《后趙錄》有壘澄,本來姓裴氏。
9.
指軍營。
1.出自《辯亡論上》﹝劉備﹞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
2.出自《花月痕》包起連忙趕來助戰,到了賊壘,擂鼓搖旗,自后面逾濠撲入。
10.
磚坯。
1.出自《說文·厽部》壘,墼也。
1.象聲詞。
1.和順安定。《書.洛誥》"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蔡沈集傳"和者使不乖也;恒者,使可久也。"一說猶和悅。
1.猶言趕熱鬧;湊趣。
1.指性情溫和敦厚。
2.謂性質平和,氣味淳厚。
3.指情誼融洽深厚。
①平和;緩和態度~丨藥性~丨口氣~丨局勢~了。②使和緩~一下氣氛。
1.溫和仁惠。
1.猶和親。
1.同"和輯"。
1.和睦團結。
2.指與他人﹑他族等和睦相處。
1.指天氣和暖放晴。
2.猶和藹。
1.謂官定的平價。
1.見"和奸"。
1.寬和簡約。
1.協調;合適。
2.猶調節。
3.溫和的節令。
1.即野葛。有毒。相傳可治蛇傷。
1.謙和謹慎。
1.春天宜人的景色。
2.特指春天某種景色。
1.和順恭敬。
1.猶和諧;平和安靜。
1.古代的一種酒。
1.指古時官府出價雇用百姓人力。
1.和睦相處。
1.同"和韻"。
2.協調;諧和。
1.謂使計量標準準確劃一。
1.和樂。
1.適口;可口。
1.和諧響亮。
2.猶清朗,晴朗。
和睦快樂~的氣氛丨一家大小,~度日。
1.指古樂調和之鐘﹑編離之磬,配置適當,發音和諧。
2.舊律指夫妻同意離異。
1.合于禮教。
1.中和之道。
2.謂處事和洽而得當。
1.指氣候的好與壞⊥,暖和;厲,凜冽。
1.謂和順而嚴正。
1.溫和純良。
1.與鄰國媾和交好。
2.指和好的鄰國。
1.古代車鈴⊥在軾前,鈴在旗上。
1.和善。
2.和諧暢適。
3.宣布節令時禁⊥,通"宣"。
1.和睦。
1.古代車上的鈴鐺。掛在車前橫木上稱"和",掛在軛首或車架上稱"鸞"。
1.同"和鸞"。
1.香名。
2.排列勻稱。
1.舊時乞丐唱《蓮花落》等時打拍用的板。比喻簡單的謀生手段。
1.猶和市。
2.宋代,政府于春季貸款給農民,至夏秋時令農民以絹償還﹐謂之和買。北宋末至南宋初,和買成為重賦,諸路先后按比例或全部折納現錢,折價屢增。
和睦美滿~的家庭丨小兩口兒日子過得挺~丨和和美美地過日子。
1.和顏請求。
1.溫和美好。
2.和順諂媚。
1.軍營之門;畋獵時所筑營壘之門。
2.借指武將﹑軍人。
1.和好結盟。
1.謂和解弭兵。
1.和睦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