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外形像狗,面部長,耳朵直立,毛黃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晝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兇暴,吃野生動物和家畜等,有時也傷害人。
2.
名詞
(Láng)姓。
1.
獸名。犬科。耳豎立,毛黃色或灰褐色,尾下垂,棲息山林中。性兇殘,往往結群傷害禽畜,是畜牧業的主要害獸之一。毛皮可制衣褥等。
1.出自《詩·齊風·還》并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2.出自《呂氏春秋·明理》有狼入於國,有人自天降。
3.出自《獵狐篇》所向不能入,有類狼失狽。
4.出自《駱駝祥子》祥子!你讓狼叼了去,還是上非洲挖金礦去了?
2.
兇狠。參見“狼戾”。
1.出自《廣雅·釋詁三》狼、戾,很也。
2.出自《淮南子·要略》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
3.
即俍人。明代中葉至清代主要指分布于廣西一帶的壯族。
1.出自《送周御史序》公為政寬大不擾……所調天下兵聚海上,狼、廣、粵、僰之人,繹絡城下,無不斂戢,民不知兵行之害。
2.出自《峒溪纖志·狼人》狼人,多在南丹三州,鷙悍天下稱最。
4.
星名。即天狼星。
1.出自《史記·天官書》其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
2.出自《晉書·天文志上》狼一星,在東井東南。狼為野將,主侵掠。
3.出自《河上作》詩狼、弧動箭鏃,參、伐揚旗麾。
5.
見“狼犺”。笨拙;笨重。
1.出自《西游記》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會騰那,這一去,少吉多兇,你還去救他一救。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若不是海船,也著不得這樣狼犺東西。
3.出自《兒女英雄傳》這三千金,通共也不過二百來斤,怕帶不了去?但是東西狼犺,路上走著,也未免觸眼。
6.
見“狼犺”。踉蹌貌。
1.出自《聊齋志異·青蛙神》﹝蛙﹞下床出門,狼犺數步,復返身臥門內。
7.
姓。春秋晉有大夫狼瞫。見《左傳·文公二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狼氏,左傳晉大夫狼瞫。齊有狼蘧疏。又河南官氏志叱奴氏改為狼。
8.
以喻兇惡殘暴的人。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
2.出自《史記·韓長孺列傳》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
3.出自《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在貞元世,汴兵五猘;將得其人,眾乃一愒。其人為誰,韓姓許公。磔其梟狼,養以雨風。桑谷奮張,厥壤大豐。
4.出自《嗤盜文》鼠竄狐疑,狼啖狗逐。
1.官名。《周禮》天官的屬官,掌管王﹑后﹑世子的飲食和宗廟祭享用品。
2.借指宮廷中的膳食。
1.指任命為京官。
①國內的憂患內憂外患。②內心憂慮素小心畏忌,已內憂矣。③指母喪以內憂解職。
1.指國家內部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亦泛指內部的糾紛和外來的壓力。語出《國語.晉語六》"不有外患,必有內憂。"
1.即女御。宮中女官。
2.侍女。
3.指內侍之官。
4.謂與婦人同房。
1.唐代禁苑中供使喚的雜役。
1.指中原地區。
1.皇宮內的庭園。亦指皇宮之內。
1.指皇宮內妃嬪所住的宮室。
2.佛家謂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內院名善法堂,彌勒菩薩常居此說法。
3.里院。
4.指內三院。
1.官名。即中允。太子官屬。
1.蘊含的思想感情。
1.皇家作坊釀造的酒。即御酒。
1.唐王琚常參與重要政事,當時號"內宰相"。
1.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跟"外在"相對。
1.內藏。
1.人或動物的胸腔和腹腔內器官的統稱。內臟包括心﹑肺﹑胃﹑肝﹑脾﹑腎﹑腸等。
1.猶家生子兒。指奴仆的子女仍在主人家當差的。
1.《禮記》篇名。內容為婦女在家庭內必須遵守的規范和準則。
2.借指婦職﹑婦道。
1.住宅的內院。
1.國家向本國公民借的債。與"外債"相對。
1.國內戰爭。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政權的戰爭和國內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之間的戰爭。
2.指內部混戰。
3.內心斗爭。
1.舊時稱男主人為"掌柜的",稱主婦為"內掌柜"。
1.皇宮中的儀衛。
1.帝后巡幸游獵時所居的帳篷。
1.中醫學名詞。主要指發生于眼珠內部的疾病。
1.被皇帝召見。
1.不經過外朝,直接由宮中發出的皇帝的詔命。
1.光照室內;光照內部。
2.引申指內自省察。
3.謂姿質清朗。照,明。
1.指內結于君主的人。
2.秦漢內廷官署名,掌帷帳等用物。
1.宮中的珍貴食品。
1.古代王后所持象征權位的瑞玉。
2.境內腹地重鎮。
1.考證用語。指資料本身內部的證據。
1.國家內部的政治事務。
2.宮內的行政事務。
3.家政;家內的事務。
4.借指妻子。
1.體內臟器的疾病。對"外癥"而言。
1.指豪門的管家。
1.在宮中供職的合門祗候。祗候,東﹑西上合門的屬官。
1.妻子的弟兄的兒子。
1.內心正直。
2.在宮內值勤。宋梅堯臣有《七夕永叔內翰遺鄭州新酒言值內直不遐相邀》詩。
3.指服役于宮中的太監。
1.指嬪妃等在宮中所盡的職守。
2.指嬪妃。
3.指供職禁中,內參機要的朝廷重臣。
4.宋代稱樞密﹑宣徽三司使副,學士諸司以下為內職。參見《宋史.職官志序》。亦指內任京官。
1.皇帝的旨意。
2.皇后的懿旨。因皇后居宮內,故稱。
1.內心所想。
2.指入主朝廷的志向。
1.唐宋時稱由翰林學士所掌的皇帝詔令為"內制"。唐初,中書省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命,無內外制之分。至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學士,掌內制;中書舍人只掌外制。
2.翰林學士的別稱。
1.古指對婦女進行的教育。
2.指家務或治理家務。
3.國內的政治。
4.指治理國政。
5.修身;約束自己。 6.指養生之道。
1.肛門內部粘膜上長的痔瘡。
1.舊指京官勢重,外官勢輕。
1.內地的州。
1."歸納推理"的舊譯。
1.古稱諸侯的夫人。
2.指皇后。
3.身處于內,而與外部相呼應者。
1.謂歸附朝廷為屬國或屬地。
1.地方官上調中央政府任職稱"內轉"。
2.音韻學術語。凡沒有獨立二等韻的韻攝叫做內轉。宋元以來將切韻音系的韻部分為十六攝,其中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八攝為內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