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從動物、植物或石油、煤、油頁巖等物中提煉的固態油質,具有可塑性,可燃燒,易熔化,不溶于水。
2.
名詞
蠟燭,用蠟或其他油脂制成的照明的東西,多為圓柱形,中心有捻子,可以燃點。
3.
形容詞
顏色像蜂蠟那樣淡黃。
1.
指動物、植物或礦物所產生的油質,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如蜂蠟、白蠟、石蠟等。
1.出自《潛夫論·遏利》知脂蠟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
2.出自《蠟梅》詩殷勤滴蠟緘封卻,偷被霜風坼一枝。
3.出自《寄酬曾學士詩》庭中下乾鵲,門外傳遠書。小印紅屈蟠,兩端黃蠟涂。
4.出自《升庵詩話·雙鯉》古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據此詩,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
5.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郭毛子的臉孔白得像塊蠟,很難看。
2.
像蠟的淡黃色。參見“蠟梅”。
1.出自《云麓漫鈔》今之蠟梅,按山谷詩后云: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2.出自《本草綱目·木三·蠟梅》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3.出自《留別季希韓暨令侄端木》詩不入延令郭,蠟梅四度黃。
4.出自《倪煥之》對面是一張玲瓏的琴桌;雨過天青的花瓶里,插幾枝尚未全開的蠟梅。
3.
蠟燭的簡稱。
1.出自《晉書·石崇傳》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以飴澳釜,崇以蠟代薪。
2.出自《無題》詩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3.出自《春夜詞》杏煙濕鬢秋千下,銀蠟光寒曲屏畫。
4.出自《原野》燭臺的蠟早滅了,剩下一段殘骸。只有那像前的神燈放出微弱的火焰。
4.
以蠟涂物。參見“蠟屐”。
1.出自《韓持國從富州辟》詩何時歸相過,游屐尚可蠟。
2.出自《慎鸞交·訂游》人愧《西京》作賦才,幾番懷古獨登臺,此行未蠟游山履,欲待賡詩勝友來。
5.
用同“鑞”。參見“蠟釵子”。錫镴打成的釵子。
1.出自《魔合羅》他有那關頭的蠟釵子,壓鬢的骨頭梳。
6.
見“蠟塌”。邋遢;骯臟。
1.出自《孽海花》我道是什么書記翩翩應阮才,卻原來是莊壽香的一封蠟塌八行。
1.鐵鑄的捶擊具。
1.黃金制的掛件。
2.指金耳環。
1.金制的鐲子。套在腳腕上的環形飾物。
1.指佛像。
1.見"金資"。
1.亦作"金貲"。
2.猶錢財。
1.見"金印紫綬"。
2.金魚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飾。因亦用以指代貴官。
1.以金粉書就之文字。指銘刻于碑石﹑器物上的文字。
2.指皇帝寫的文字。
3.見"金字經"。
1.指佛教經文。
1.宋代驛傳中以最快的速度發送文件的"急腳遞"所懸的木牌。因其為朱漆黃金字﹐故名。
古代埃及、美洲的一種建筑物,是用石頭建成的三面或多面的角錐體,遠看像漢字的‘金’字。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帝王的陵墓。
埃及報紙。1875年創刊于亞歷山大◇遷開羅。初為周報◇改日報。是中東有較大影響的阿拉伯文報紙。
1.宋代給有戰功將帥的書有金字的牙質符信。
商店用金粉涂字的招牌,也指商店資金雄厚、信譽卓著。比喻向人炫耀的名義或稱號。
1.同"金鋄"。
1.敲擊鐘閐以奏樂。常用以指廟堂音樂。
2.泛指音樂或樂聲。
1.金屬制的箭頭。
1.飾以金箭頭之箭。常用為信契。
1.金甲和組甲。
1.見"金樽"。
1.亦作"金尊"。
2.酒尊的美稱。
1.金秋。
1.金杯。
1.見"金錽"。
1.見"金髇"。
1.黃金鑄的龜紐官印『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將軍等所用。見《漢官儀》卷下﹑《漢舊儀補遺》卷上◇泛指高官之印。
2.唐代官員的一種佩飾。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袋。武后天授元年﹐改內外官佩魚為佩龜。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中宗初罷龜袋﹐復佩魚。
3.指所佩雜玩之物。
1.謂身任高官的女婿。
1.蟲名。俗稱金蟲。種類頗多。
1.關津要隘。
1.搬運。
1.碼頭。
1.見"津逮"。
1.水道船舶往來征稅處。
由河道渡口而到達。常比喻指引后輩做學問的途徑圣學博大,囊括萬有,足以津逮儒生,準繩百代。
1.滲出水滴。
1.津貼。
1.渡口。
2.渡河。
1.由水路運送。
2.盤費。
1.渡河的木筏。多比喻引導人們達到目的的門徑。
1.補貼費。
1.河岸。
1.古代渡口設置的信號鼓。
1.水陸沖要之處所設的關口。
1.指渡船。
1.渡口上供瞭望用的土堡。
1.見"津際"。
1.涯際;邊際。
1.渡口。
2.指航道。
3.渡河。
4.救助;接濟。
1.津逮。寄,通"暨"。至。
1.形容饒有興味地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