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指動物、植物或礦物所產生的油質,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如蜂蠟、白蠟、石蠟等。
1.出自《潛夫論·遏利》知脂蠟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
2.出自《蠟梅》詩殷勤滴蠟緘封卻,偷被霜風坼一枝。
3.出自《寄酬曾學士詩》庭中下乾鵲,門外傳遠書。小印紅屈蟠,兩端黃蠟涂。
4.出自《升庵詩話·雙鯉》古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據此詩,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
5.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郭毛子的臉孔白得像塊蠟,很難看。
2.
像蠟的淡黃色。參見“蠟梅”。
1.出自《云麓漫鈔》今之蠟梅,按山谷詩后云: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2.出自《本草綱目·木三·蠟梅》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3.出自《留別季希韓暨令侄端木》詩不入延令郭,蠟梅四度黃。
4.出自《倪煥之》對面是一張玲瓏的琴桌;雨過天青的花瓶里,插幾枝尚未全開的蠟梅。
3.
蠟燭的簡稱。
1.出自《無題》詩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2.出自《原野》燭臺的蠟早滅了,剩下一段殘骸。只有那像前的神燈放出微弱的火焰。
3.出自《晉書·石崇傳》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以飴澳釜,崇以蠟代薪。
4.出自《春夜詞》杏煙濕鬢秋千下,銀蠟光寒曲屏畫。
4.
以蠟塗物。參見“蠟屐”。
1.出自《韓持國從富州辟》詩何時歸相過,游屐尚可蠟。
2.出自《慎鸞交·訂游》人愧《西京》作賦才,幾番懷古獨登臺,此行未蠟游山履,欲待賡詩勝友來。
5.
用同“鑞”。參見“蠟釵子”。
1.出自《魔合羅》他有那關頭的蠟釵子,壓鬢的骨頭梳。
6.
見“蠟塌”。邋遢;骯臟。
1.出自《孽海花》我道是什么書記翩翩應阮才,卻原來是莊壽香的一封蠟塌八行。
1.同"槐安夢"。
1.指三公九卿。
1.指朝廷。衢,衢室,皇帝聽政之所。
1.指槐安國。
1.槐花。
1.青槐成陰的景色。
1.三公九卿的官署。
1.槐樹的果實。可入中藥。
1.漢代長安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借指學宮,學舍。據《三輔黃圖》載"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墻屋,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
1.三公的印綬。綬,印紐絲帶。借指印。
1.以槐木取火之器。
1.槐樹的莢果。因其呈穗狀,故稱。
1.指三槐堂。
1.見"槐葉冷淘"。
1.唐宋時學士院中的廳名。
1.種植槐樹的庭院。
2.三公之位。亦指三公。
1.有聲譽的公卿。
1.謂三公之位。
1.形容枝葉茂密如篷帳的大槐。
1.指夏季。槐樹開花在夏季,故稱。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桓玄敗后,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忽作東陽太守,意甚不平。"劉孝標注引《晉安帝紀》"仲文后為東陽,愈憤怨,乃與桓胤謀反,遂伏誅。"后因以"槐痚"為典,謂人應不以遲暮而變節。痚,同"疏"。
1.指排列成行的槐樹。
1.指夏季。因槐樹于夏季開花,故稱。
1.猶槐鼎。鉉,舉鼎之具。
1.巢菜。草本植物。嫩莖和葉可作蔬菜,種子可食。
1.即槐葉冷淘。
1.指古代長安天街兩旁排列成行的槐樹。
1.指枝葉茂密的槐樹。
1.槐樹花蕾。五月槐蕾初生,如人睡眼初展,故稱。
1.一種涼食。以面與槐葉水等調和,切成餅﹑條﹑絲等形狀,煮熟,用涼水汀過后食用。唐杜甫有《槐葉冷淘》詩,仇兆鰲注引朱鶴齡曰"以槐葉汁和面為冷淘。"宋蘇軾有《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史君食槐葉冷淘》詩。亦省作"槐淘"。
1.宮庭。
1.謂榮華富貴無常。
1.槐木的癭瘤。
1.槐樹和榆樹。
2.古人鉆木取火,四季所用木材不同,春用榆,冬用槐,因以之比喻時序。
1.喻指朝廷高官。
1.猶宰輔。
1.槐樹結的莢果或種子。
1.方言。踝骨。
1.踝骨與脛骨。
1.裸體。踝,用同"裸"。
1.膝蓋。
1.古代傳說中水名。
1.香木名。可作中藥。
1.東北地區一種碎土整地的農具。
1.即茴香。
1.敗壞;潰敗;衰替。
1.壞蛋。
1.中醫謂因醫治不當而成的頑癥﹑重病。
1.花費錢財,指請客﹑送禮﹑資助人等,是一種客氣的說法。
1.拆毀;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