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指動物、植物或礦物所產生的油質,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如蜂蠟、白蠟、石蠟等。
1.出自《潛夫論·遏利》知脂蠟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
2.出自《蠟梅》詩殷勤滴蠟緘封卻,偷被霜風坼一枝。
3.出自《寄酬曾學士詩》庭中下乾鵲,門外傳遠書。小印紅屈蟠,兩端黃蠟涂。
4.出自《升庵詩話·雙鯉》古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據此詩,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
5.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郭毛子的臉孔白得像塊蠟,很難看。
2.
像蠟的淡黃色。參見“蠟梅”。
1.出自《云麓漫鈔》今之蠟梅,按山谷詩后云: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2.出自《本草綱目·木三·蠟梅》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3.出自《留別季希韓暨令侄端木》詩不入延令郭,蠟梅四度黃。
4.出自《倪煥之》對面是一張玲瓏的琴桌;雨過天青的花瓶里,插幾枝尚未全開的蠟梅。
3.
蠟燭的簡稱。
1.出自《無題》詩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2.出自《原野》燭臺的蠟早滅了,剩下一段殘骸。只有那像前的神燈放出微弱的火焰。
3.出自《晉書·石崇傳》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以飴澳釜,崇以蠟代薪。
4.出自《春夜詞》杏煙濕鬢秋千下,銀蠟光寒曲屏畫。
4.
以蠟塗物。參見“蠟屐”。
1.出自《韓持國從富州辟》詩何時歸相過,游屐尚可蠟。
2.出自《慎鸞交·訂游》人愧《西京》作賦才,幾番懷古獨登臺,此行未蠟游山履,欲待賡詩勝友來。
5.
用同“鑞”。參見“蠟釵子”。
1.出自《魔合羅》他有那關頭的蠟釵子,壓鬢的骨頭梳。
6.
見“蠟塌”。邋遢;骯臟。
1.出自《孽?;ā?/span>我道是什么書記翩翩應阮才,卻原來是莊壽香的一封蠟塌八行。
1.摧毀撲滅。
1.摧折。
2.謂殘害。
1.受挫而窘迫或收斂。
1.摧折﹐侮辱。
1.傷殘。
1.損傷;挫傷。
2.謂傷痛之極。
1.折斷燒毀。
2.喻掃除。
1.猶摧頹。摧折﹐衰敗。
1.倒塌。
2.衰頹不振。
1.摧折消滅。
1.摧折﹐衰敗。
2.困頓﹐失意。
3.毀廢。
1.高貌。
1.高聳貌。
1.相傳古代鍾子期聽俞伯牙彈琴﹐能從琴音里得知伯牙心中想的是高山或是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絕去琴弦﹐不再彈琴。事見《呂氏春秋.本味》﹑《列子.湯問》。因以"摧弦"為悼念知音的典故。
1.打擊陷害。
2.攻破;陷落。
1.攻克強敵并加以掃蕩。亦喻破除陳言。
1.謂受挫折而謝過。
1.極度傷心。
1.見"摧枯拉朽"。
1.見"槯枯拉朽"。
1.猶言愁容滿面。
1.挫折壓制。
①折斷大風摧折枝干。②打擊;挫折摧折惡類。
1.材木崇積貌。
1.挫傷。
1.喻大局崩潰。
1.架屋承瓦的木頭。方的叫榱,圓的叫椽。亦喻擔負重任的人物。
1.屋椽及棟梁。
1.屋椽。
2.常喻擔負重任的人物。
3.與棟梁相對,喻指次要人物。
1.屋椽。亦用以喻民眾。
1.見"榱題"。
1.亦作"榱提"。
2.屋椽的端頭。通常伸出屋檐,因通稱出檐。
1.亦作"磪?"。
2.高峻貌。
1.霜雪積聚貌。
1.水深而清澈貌。
1.毀壞廢馳。
1.水聲;雨聲。
1.涕泣垂貌。
2.鮮明貌。
1.迅速聚集。
1.紛繁交錯。
1.淚垂貌。
1.水聲。
1.色彩鮮明。
1.見"璀采"。
1.見"璀璨"。
鮮明燦爛明珠璀璨。
鮮明的樣子微雪落璀璀。
1.光彩絢麗。借指華美的詩文。
1.文飾繁雜貌。
2.光澤閃耀貌。
1.猶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