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空而寬闊。
2.
形容詞
心境闊大。
3.
動詞
荒廢,耽擱。
4.
形容詞
相互配合的兩個零件(如軸和孔、鍵和鍵槽等)的間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圍;衣著過于肥大,不合體。
5.
名詞
姓。
1.
“懬”的今字。亦作“爌”。
2.
空曠;開闊。
1.出自《老子》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2.出自《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3.出自《早春錢塘湖晚眺》詩仰視天宇曠,俯登云樹重。
3.
荒廢。
1.出自《書·皋陶謨》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2.出自《呂氏春秋·無義》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4.
徒然,徒勞。
1.出自《左傳·哀公元年》民不罷勞,死知不曠。
2.出自《有所思》詩君子事行役,再空芳歲期。美人曠延佇,萬里浮云思。
5.
空缺。
1.出自《孟子·離婁上》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
2.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宸極不可以曠,神器豈容無主?
3.出自《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老夫不能杜絕饋遺,以致足下久曠琴瑟之樂,老夫之罪也。
6.
匱乏。
1.出自《國語·楚語下》民多曠也,而我取富也,是勤民以自封,死無日矣。
7.
遙遠。
1.出自《擬涉江采芙蓉》詩故鄉一何曠,山川阻且難。
2.出自《為蕭揚州薦士表》室邇人曠,物疏道親。
3.出自《太平廣記》心親道曠,室邇人遐。
8.
遠離;疏遠。
1.出自《呂氏春秋·長見》莧??數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而不谷得焉。
2.出自《浮萍篇》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
3.出自《與蕭維斗書》天生賢哲,常曠數百載不一二見。
9.
長久,久遠。
1.出自《文選·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二》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
2.出自《平淮西碑》外多失朝,曠不岳狩,百隸怠官,事亡其舊。
3.出自《王船山遺書序》窮探極論,千變而不離其宗,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于悔。
10.
豁達。
1.出自《思舊賦》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2.出自《貴耳集》漢人尚氣好博,晉人尚曠好醉。
3.出自《漱華隨筆·先太仆》觀此可以見先王父讀書之勤,襟期之曠矣。
11.
荒涼,荒蕪。參見“曠蕪”。
1.出自《魏都賦》伊洛榛曠,崤函荒蕪。
2.出自《答趙郡王孝恭等請封禪手詔》田疇多曠,倉廩猶虛。
12.
指無妻的成年男子。亦指無夫的成年女子。
1.出自《后漢書·荀爽傳》通怨曠,和陰陽。
2.出自《東郭記·鉆穴隙》奴非怨女君非曠,慢勞相訪。
13.
姓。清有曠敏本。見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二六。
1.出自《廣韻?宕韻》曠,姓。
2.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曠氏,《風俗通》:師曠之后。
14.
明白;明朗;明亮。
1.出自《后漢書·竇融傳》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蒙。
2.出自《與吳季重書》得所來訊文采委曲……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3.出自《富春渚》詩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
15.
指廣大,寬廣。
1.出自《五臣論》帝業至重,天下至曠。
2.出自《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天回兔欲落,河曠鵲停飛。
16.
指失職。
1.出自《說苑·正諫》趙簡子曰:“今吾伐國失國,是吾曠也。”於是罷師而歸。
2.出自《上范公參政書》閣下所為,於時亦孜孜數有建白,未甚為曠,是何毀之多也。
17.
指使窮匱。
1.出自《國語·越語下》無曠其眾,以為亂梯。
18.
指成年男子無婦獨居。參見“曠女”。
1.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行役既久,怨曠者多。
2.出自《死水微瀾》他因為曠久了,所以對于嫖字,更為起勁。
1.傾覆敗亡。
①跌倒戰敗,顛躓于地。②比喻處境艱難困苦處顛躓之中而意志彌堅。
1.墜落;跌落。
2.謂倒塌,毀壞。
3.比喻覆滅,衰亡。
1.瘋癲的人。
1.顛仆阻塞。
1.穩重著實的樣子。
1.跌倒;倒。
1.同"顛倒"。
2.傾覆。
1.中醫稱頭部疾患。《素問.宣明五氣篇》"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一說指癲狂之疾。
2.指原發性癲癵。巔,通"癲"。
1.顛末。從開始到末尾,謂事情的全過程。
1.形容顫抖。
1.高崖。
1.同一。
1.同"顛越"。
2.隕落。巔,通"顛"。《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咍。"王逸注"巔,殞;越,墜。"一說跌跤。王夫之通釋"巔與顛同,仆也。"高亨注"巔越,跌跤。"
1.山頂和山腳。
1.形容神情癡呆失常。
1.形容言行錯亂。
1.使人癲狂的鬼祟。
1.欺詐不實。
1.泛指手銬之類的刑具。
2.引申指逮捕拘禁。
1.柱上橫木。借指屋宇。
1.栱和桷。
2.泛指微細之材。
1.大璧。
雙子葉植物,珙桐科。落葉喬木。高達20余米。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頭狀花序,花序基部有兩片白色大苞片,開花時像許多白鴿振翅欲飛,故有中國鴿子樹”之稱。為中國特有的珍貴植物,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1.古代載棺的工具。
1.同被而寢。亦謂親如兄弟。
1.亦作"共弊"。
2.《論語.公冶長》"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謂甘愿始終共享車馬衣裘等物◇用為同甘共苦的典實。
1.見"共敝"。
探求現象因果聯系的方法之一。在被研究的現象發生變化的若干場合中,如果只有一種發生變化的先行情況,那么這種情況就是該現象的原因。如水稻的產量不斷提高,其他情況都相同,只有肥料的數量增加了。由此認為多施肥是水稻增產的原因。共變法得出的結果有或然性,有時除了所發現的發生變化的先行情況之外,還有發生變化的先行情況未被發現,而后者才是被研究的現象的真正的原因。
1.謂同受節度。《漢書.西域傳上.大月氏國》"大夏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故月氏徙來﹐皆臣畜之﹐共稟漢使者。"顏師古注"同受節度也。"一說﹐共﹐同"供";稟為廩給之義﹐故"共稟"謂供給糧食。參閱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漢書二一.共稟》。
1.共有財富。
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成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共同綱領。
①指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參看〖科學社會主義〗。②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它在發展上分兩個階段,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是共產主義。通常所說的共產主義,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滅了三大差別,實行共產主義公有制,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適應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道德。萌芽于資本主義社會初期與資產階級道德相對立的無產階級道德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逐漸上升為共產主義道德。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為摧毀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服務,只是少數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道德。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體現為社會主義道德,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先進分子所接受。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共產主義道德將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的、自覺遵循的道德。它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團結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一種重要精神杠桿。
個人在行為中體現的具有共產主義道德的特點和傾向。基本特征是忠于共產主義事業,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前,主要表現為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同志間的團結友愛以及艱苦奮斗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要表現為五愛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廉潔奉公,以及積極、誠實、謙虛、樸素等。在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道德將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普遍具有的道德品質。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在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兒童組織。基本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對少年兒童進行共產主義教育,領導兒童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站崗放哨、帶路送信等,并開展一些文化學習等活動。
體現共產主義道德的思想、作風和行為。主要內容是從全局觀點和整體利益出發,發揚助人為樂和謙讓的精神,使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獲得滿足;當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首先考慮他人、集體和社會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或小團體利益。
體現共產主義理想、風格和情操的思想意識。如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先人后己、大公無私等等。
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勞動者為社會進行的不計報酬的勞動。具有自覺性、普遍性、全面性、樂生性和直接社會性。勞動已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人都從事勞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許多先進者的勞動,也具有共產主義勞動的性質。
在共產主義精神指導下的勞動態度。主要表現在以社會主義的姿態對待勞動,把勞動看作自己應盡的義務;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在勞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性等。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之一。
無產階級的社會理想。是無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最終將在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它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上,是人類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
德育內容之一。使受教育者向往和追求共產主義的教育。主要內容是進行社會發展史教育,使學生懂得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確立共產主義的目標和信念;引導學生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英雄模范的優秀品質,培養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意志、道德和情操;使學生把實現共產主義同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聯系,同個人具體的學習任務相聯系,為參加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準備條件。
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黨的有力助手,它團結和教育青年一代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簡稱共青團。
即無產階級人生觀”。見人生觀”(186頁)。
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分兩個階段,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在高級階段以共產主義公有制為基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三大差別已經消失,人們的思想覺悟有了極大提高,勞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樂生手段。
也稱無產階級世界觀”。無產階級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一徹底的科學的世界觀,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最高成果和集中表現。
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中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者在上海、北京、長沙、武漢、濟南、廣州等地建立的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當時名稱不統一,有稱共產黨、共產黨支部、共產黨小組等,后統稱共產主義小組。
指蘇俄的工人階級為反對外國武裝干涉,保證國內戰爭的勝利,積極響應俄共(布)的號召,在每周末進行的自覺的義務勞動。這一群眾性運動從1919年5月起在全國展開。
列寧作于1920年4-5月。總結布爾什維克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闡述馬克思主義關于策略問題的重要原理,批判左”傾教條主義。還闡述了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辯證關系。
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1847年6月在倫敦由正義者同盟改組而成。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同盟的領導人,他們為同盟起草了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同盟的口號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統治,建立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歐洲1848年革命失敗后,同盟組織遭到破壞。1852年11月宣告解散。同盟是第一國際的先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