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盡,用盡。
2.
形容詞
〈書〉干涸。
3.
名詞
(Jié)姓。
1.
“渴”的今字。
2.
干涸。
1.出自《詩·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十五》天久不雨,水泉將下,百川將竭。
3.出自《世說新語·言語》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
3.
窮盡。
1.出自《禮記·大傳》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
2.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出自《六代論》夫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
4.出自《吊古戰(zhàn)場文》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
4.
亡;失去。
1.出自《莊子·胠篋》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2.出自《呂氏春秋·權(quán)勛》先人有言:唇竭而齒寒。
5.
敗壞;毀滅。
1.出自《逸周書·銓法》有如忠言,竭親以為信。
2.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且律竭也。
3.出自《淮南子·主術(shù)》耳目淫則竭。
6.
完全;全部。
1.出自《管子·八觀》民倍本行而求外勢,則國之情偽,竭在敵國矣。
2.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三》戰(zhàn)勝攻取,利盡歸於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3.出自《三國志平話》隨到處,竭家盡起。
7.
祛除。
1.出自《素問·陰陽應(yīng)象論》其下者引而竭之。
8.
遏止。
1.出自《淮南子·原道》凝竭而不流。
2.出自《鹽鐵論·疾貪》猶水之赴下,不竭不止。
9.
通“揭”。舉;稱說。
1.出自《荀子·不茍》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10.
用同“曷”。何時。
1.出自《呂氏春秋·貴因》膠鬲曰:竭至?武王曰:將以甲子至殷郊。
11.
承載。
1.出自《禮記·禮運(yùn)》五行之動,迭相竭也。
2.出自《海賦》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棲百靈。
1.亦作"削肺"。亦作"削杮"。
2.削札牘時削下的碎片。
1.古時大臣上書封事草定奏稿,成輒銷毀,以示慎密。
2.除草。
1.猶斬草除根。謂從根本上消除禍患。
1.刻削雕鑿。
1.窄長。
1.猶言排除。
1.撤消;革除。
2.刪掉。
3.消除。
1.見"削黜"。
1.亦作"削絀"。
2.削減封地,貶降官爵。
1.書刀。
2.泛指刮削用的刀具。
1.清除。
1.猶刪定。
1.古時削薄竹木成片,用以書寫。有誤則刮去重寫,謂之"削牘"◇用以泛稱書寫﹑撰述。
1.猶削割。
1.剝奪,奪去。
1.剃去頭發(fā),身著黑衣。表示出家。
1.削奪藩王封地『晁錯有《削藩策》。
1.見"削哺"。
1.見"削哺"。
1.猶縫紉。
1.猶刪改。
1.亦作"削藳"。
2.猶削草。
3.謂刪改定稿。
1.見"削稿"。
1.裝有機(jī)關(guān)的捕獸木籠。
1.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
2.削去皮的瓜。謂青綠色。
1.謂削弱國家。
2.弱國。
1.亦作"削跡"。
2.削除車跡。謂不被任用。
3.消蹤匿跡。謂隱居。
1.坍肩。雙肩朝下坍斜。古代為美女體形特征之一。語本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
1.減少。
1.猶削牘。
1.貶降官階。
1.全部削除。
1.革除官爵。
1.苛刻。
2.指對詩文過分修飾。
1.方言。謂桑葉抽發(fā)如指大。
1.陡峭壁立。
1.剝削聚斂。
1.猶削除。
1.謂兩手套于袖中。
1.削除。
1.消滅。
1.刪改抹去。
1.正其繩墨。猶言規(guī)劃。
1.猶言刻木為吏。
1.苛刻殘暴。
1.鏟平,清除。
2.平定,消滅。
1.古人制簡記事,為防蠹和便于書寫,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變青,謂之"削青"◇泛指書籍。
乒乓球運(yùn)動技術(shù)名詞。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擊球的一種技術(shù)。擊球時,球拍后仰,由體側(cè)上方向前下方揮拍,揮拍呈圓弧路線,在球的下降期觸球的中下部。具有球速慢、弧線長、球下旋等特點。是一種防守技術(shù),以其旋轉(zhuǎn)和落點變化威脅對方。有近削、遠(yuǎn)削、加轉(zhuǎn)削、不轉(zhuǎn)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
1.謂簽定條約。
1.象聲詞。
2.猶闃然。寂靜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