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都;都是。
1.
都;全。
1.出自《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2.出自《莊子·盜跖》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
3.出自《夢江南》詞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4.出自《水滸傳》為甚的為官容易?皆因那時朝廷奸臣當道,讒佞專權,非親不用。
5.出自《野草·過客》黑色短衣褲皆破碎。
2.
普遍。
1.出自《詩·周頌·豐年》以洽百禮,降??捉?。
2.出自《國語·晉語五》〔趙盾〕皆告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賀我矣!”
3.出自《韓詩外傳》順於鬼神則降??捉?。
3.
偕;一同。
1.出自《書·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2.出自《管子·大匡》公將如齊,與夫人皆行。
3.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與皆,降析酈。
4.出自《石林燕語》已而旺榮及其類曹偶四人果皆以書來,然猶用敵國禮。
4.
比擬。
1.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今將身求學,勤心皆於故(古)人。
1.唐任迪簡為天德軍判官,一日軍宴,軍吏誤以醋酌迪簡,以軍使李景略嚴暴,恐罪及軍吏,乃強飲之,吐血而歸。軍中聞者皆為感泣。及景略卒,軍中請以為主,官至易定節度使,時人呼為呷醋節歸。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1.龜的一種,能吃蛇。又名攝龜。
1.形容眾聲雜沓。
擬聲詞。鴨叫聲,也形容其他禽獸之聲d04a*d04a_冗齲盡奔突于場中。
1.亦作"蛤霸"。
2.蟾蜍的別名。
1.見"蝦兵蟹將"。
1.神話中龍王的兵將。常比喻敵人的爪牙﹑小頭目和嘍羅。
1.亦作"蛤蚾"。
2.蟾蜍的別名。
1.海鮮。魚類菜肴的泛稱。
1.蝦姑的一種。
1.獸名。
2.蝦和蛤。
1.方言。即蝦。
1.蝦苗。狀似蜈蚣﹐故名。
1.蝦的一種。形似蝦而扁﹐第二對胸肢特大﹐很像螳螂的前足。俗稱螳螂蝦。
1.即蝦蛄。
1.滿語。指衙門前設置的用以防衛的木柵。也稱行馬﹑鹿角。
1.指彩色的云氣。蝦﹐通"霞"。
1.土附的別名。
2.江蘇省宜興市的別稱。
1.謂蝦﹑蟹多而成災。舊時迷信傳說﹐是兵荒馬亂和災荒的預兆。
1.用蝦做成的醬。
1.即蝦姑。
1.蝦的觸須?;蛑^巨大者可作柱杖。
1.見"蝦蟆"。
蛤蟆”的舊稱。
1.《淮南子.說林訓》"月照天下﹐蝕于詹諸。"傳說詹諸(蟾蜍)為月中蝦蟆﹐食月;月中有桂。因用"蝦蟆抱桂"指月蝕。
1.見"蝦蟆禪"。
1.見"蝦蟆車"。
1.對明胡汝寧的戲稱。
1.擊木柝警夜。以柝聲似蝦蟆叫﹐故稱。
2.宋時宮中稱五更以外的六更。
1.鳥名。
1.傳說月中的蟾蜍。亦泛指成精的蝦蟆。
1.亦作"蛤蟆鏡"。
2.有色眼鏡的俗稱。
1.藥草天名精的別名。
1.見"蝦蟆陵"。
1.泉名。在河南省陜縣西門外。
1.見"蝦蟆臺"。
1.古代兵器上的飾物。
1.蝦蟆更。
1.瘟疫名。一種即痄腮。多發于小兒﹐有傳染性。以一側或兩側腮部腫脹﹑疼痛為特征。常伴有惡寒﹑發熱。
1.亦作"蛤蟆煙"。
2.煙草的一種。
1.窯名。明末景德鎮有小街﹐燒瓷小如蝦蟆﹐故名;又以窯在舊昌南鎮﹐亦名小南窯。其器粗﹐質薄而堅﹐色白帶青﹐盛行于世。
1.見"蝦蟆衣"。
1.蝌蚪的別名。
1.見"蝦蟆子"。
1.中小型蝦類的干制食品。經煮熟曬干或烘干后再去殼而成。
2.小蝦。
1.蝦眼。喻指茶湯初沸時的小氣泡。
1.傳說長須國蝦王之女。
2.方言。廣東一帶稱漁家女孩。
1.以毛蝦為原料﹐不去殼﹐經煮熟后曬干或烘干的干制食品。我國沿海均有出產。
1.像蝦甲青色的瓷器。
1.蝦干。比喻貌丑而駝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