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任迪簡為天德軍判官,一日軍宴,軍吏誤以醋酌迪簡,以軍使李景略嚴暴,恐罪及軍吏,乃強飲之,吐血而歸。軍中聞者皆為感泣。及景略卒,軍中請以為主,官至易定節度使,時人呼為呷醋節歸。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1.象聲詞。
1.象聲詞。悲泣聲。
1.象聲詞。
1.象聲詞。形容言語難懂。
1.象聲詞。強笑聲。
2.象聲詞。禽鳥聲。
3.象聲詞。搖櫓聲。
1.象聲詞。
擬聲詞。形容讀書聲日咿唔于書塾中。
擬聲詞。形容讀書聲日咿唔于書塾中。
擬聲詞。①形容劃槳的聲音槳聲咿呀。②形容幼兒學話的聲音芳芳已經會咿呀學語了。
1.象聲詞。形容摩擦碰撞聲。
2.象聲詞。鳴叫聲。
1.象聲詞。多形容稚嫩之音。
1.象聲詞。多形容凄惻﹑微弱之聲。
2.呼喚鵝鴨聲。
3.凄清貌。
1.象聲詞。
1.象聲詞。
1.象聲詞。啼叫聲。
1.象聲詞。多形容啼呼﹑鳴叫﹑摩擦等聲。
1.象聲詞。形容人嘆息﹑呻吟或吟詠聲。
2.象聲詞。雞鳴聲。
3.象聲詞。不清晰的人語聲。
1.象聲詞。搖櫓聲。
1.見"咿軋"。
1.戰國時大富商。《孔叢子.陳士義》"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長寒。聞陶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于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滋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故曰猗頓。"《史記.貨殖列傳》"猗頓用眞鹽起……與王者埒富。"后以"猗頓"為富戶的通稱。
1.嘆詞。表示贊嘆。
1.漢殿名。相傳漢武帝誕生前,父景帝夢赤彘從云中而下,入崇蘭閣,因改閣名為猗蘭殿◇武帝生于此殿。見舊題漢郭憲《洞冥記》。
2.古琴曲《猗蘭操》的省稱。
3.喻情操高潔之士。
1.古琴曲名。多抒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情。
1.隨風飄拂貌。
2.婀娜貌。
3.猶纏綿。
1.柔美﹑盛美貌。
2.《詩.商頌.那》是殷商的后代宋國祭祀商朝的建立者成湯的樂歌。首句是"猗與那與",后以"猗那"借指祭祀祖先的頌歌。
3.表示贊美之辭。
1.亦作"猗柅"。亦作"猗抳"。
2.猶婀娜。柔美貌。
3.引申為溫柔貌。
1.見"猗狔"。
1.柔美﹑盛美貌。
1.春秋戰國時大富商陶朱公(范蠡)和猗頓的并稱◇用以泛稱富戶。
1.猶依違。遲疑不決。
1.《漢書.武帝紀》"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顏師古注"猗,美也。偉,大也。與,辭也。言美而且大也。"后以"猗偉"為美偉贊嘆之辭。
1.飄拂貌。
1.草木繁茂貌。
1.美盛貌。
2.柔美貌;美好貌。
1.委曲順從貌。
1.見"猗與"。
1.亦作"猗歟"。
2.嘆詞。表示贊美。
1.戰國時大富商猗頓和卓氏的并稱。猗頓經營鹽鐵,卓氏以鐵山鼓鑄,皆富擬王侯◇以"猗卓"為富戶的通稱。
1.《孔叢子.陳士義》"昔郼成子自魯聘晉,過乎衛,右宰谷臣止而觴之,陳樂而不作,送以寶璧。反,過而不辭。其仆曰'日者右宰之觴吾子甚歡也,今過而不辭,何也?'成子曰'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作,告我哀也;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此觀之,衛其有亂乎。'過衛三十里,聞寧喜作難,右宰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反命于君。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居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后世遂以"郼成分宅"為稱美他人資助亡友親屬之典。
1.謂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1.謂一人歌唱,三人應和。
1.謂一心一意。
1.一貫不變,固定不變。
1.何其;多么。
1.一匡。使一切得到匡正。
1.象聲詞。形容聲音含糊不清。
1.周代分官爵為九等,稱九命。"壹命"是對最低一級官吏的任命,王之下士,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等皆是。
1.齊一,劃一。
1.元氣,純一不雜之氣。古代哲學家又稱之為"專氣"。
1.一切;全部。
2.暫時;權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