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蛤蚧”,爬行動物,外形像壁虎而大,頭大,背部灰色而有紅色斑點。吃蚊、蠅等小蟲。可入藥。
1.
蚌。
1.出自《大戴禮記·易本命》魚游于水,鳥飛于云,故冬燕雀入于海,化而為蚧。
2.
見“蛤蚧”。爬行動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紅色斑點;尾部暗灰色,有七條環帶斑紋;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棲于山巖間、樹洞內或墻壁上,捕食昆蟲、小鳥等。干燥體入藥,有強壯作用,主治虛勞咳嗽、氣喘等癥。也稱大壁虎。
1.出自《方言》桂林之中守宮大者而能鳴,謂之蛤解。
2.出自《嶺表錄異》蛤蚧,首如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樹中。端州古墻內有巢于廳署城樓間者,暮則鳴,自呼蛤蚧……里人采之,鬻于市為藥,能治肺疾。醫人云:藥力在尾,不具者無功。
3.出自《本草綱目·鱗一·蛤蚧》生廣南水中,夜即居於榕樹上,雌雄相隨,投一獲二。
4.出自《客窗閑話初集·雙縊廟》遽爾雙璧同組,立絞鴛鴦之頸;循環合體,牢牽蛤蚧之身。
3.
介殼蟲。成蟲極小,雌蟲無翅,足退化,雄蟲有前翅一對。體上常密覆各種粉狀、毛狀、絲狀的蠟質分泌物,或各種形狀的介殼。寄生于植物枝干或葉部。種類很多,有吹綿蚧、紅蠟蚧、白蠟蟲等。
4.
通“疥”。疥瘡。參見“蚧搔”。
1.出自《后漢書·鮮卑傳》夫邊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國之困,胸背之瘭疽。
1.斷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離。
1.指道路阻塞紛亂。
大略的內容故事~。
1.剛強正直貌。
1.謂頑固不服從教化。
1.積留的污濁。
1.比喻漂泊流離。梗,斷梗;蓬,飛蓬。
1.像斷梗﹑浮萍在水中一樣蹤跡不定。
1.猶阻塞。
1.剛直。
1.阻撓,干擾。
1.阻攔拒絕。
1.阻斷,斷絕。
1.作梗入寇。
1.忍淚,含淚。
1.剛正磊落。
1.多刺的林叢。
1.荊棘草莽。
1.抗命。
1.猶礙眼。
1.阻塞。
1.耿直寡合。
1.強橫兇暴。亦指強橫兇暴的人。
1.梗直而激烈。
①阻塞。②局部動脈堵塞,血流停止。
1.見"梗澀"。
組織因缺血而壞死。多發生于心、腎、肺、腦等器官。
1.強橫而輕慢。
1.頑固。
1.謂十分頑固,無法感化。
1.亦作"梗崄"。
2.猶險阻。
1.見"梗險"。
1.率直粗魯。
1.謂持反對意見。
2.指反對的意見。
1.淤塞。
同‘耿直’。
1.植物的枝或莖。
1.舊時專事玩弄圈套,騙取錢財的流氓團伙。
1.淪陷。
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也說翻箱倒篋(qiè)。
1.見"翻箱倒篋"。
1.形容徹底地翻尋搜檢。
1.翻飛,飛翔。
1.翻檢。
①把舊的東西拆了重做(多指衣服)。②從舊的變化出新的手法~ㄧ花樣~。
1.傳說能使人死而復生﹑夭而又壽的一種稻子。
把舊的房屋、道路等拆除后就原有規模重建。
1.屋宇前檐突起向上翻的部分。
1.《宋書.符瑞志下》"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時右衛將軍謝莊下殿,雪集衣。還白,上以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詩。"后因用為典實。
2.形容白浪翻滾。
3.泛出白色。
1.謂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