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六尺高的馬。
1.出自《說文·馬部》驕,馬高六尺為驕。從馬,喬聲?!对姟吩唬骸拔荫R唯驕。”
2.
馬壯健貌。
1.出自《詩·衛風·碩人》四牡有驕,朱??鑣鑣。
2.出自《胡無人》詩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3.
指馬不受控制,不馴服。
1.出自《城傍曲》秋風鳴桑條,草白狐兔驕。
2.出自《贈別王十七管記》詩星高漢將驕,月盛胡兵銳。
3.出自《墳·摩羅詩力說》來爾孟多夫不能勝來追之運命,而當降伏之際,亦至猛而驕。
4.
驕傲;驕縱。
1.出自《長樂少年行》遺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
2.出自《西江月》詞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5.
怠慢;輕視。
1.出自《國語·越語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3.出自《新唐書·藩鎮傳·吳少誠》河北悍驕,河南附起。
4.出自《奈何天·密籌》心如結,沒錢糧,使軍驕將怯。
5.出自《陽九行》夷狄生心藩鎮驕,官僚鼓腹工農瘦。
6.
旺盛;強烈。
1.出自《呂氏春秋·貴生》世之人主多以富貴驕得道之人。
2.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上·楊政》卿蒙國恩,備位藩輔,不思求賢以報殊寵,而驕天下英俊,此非養身之道也。
7.
通“嬌”。寵愛;嬌慣。
1.出自《崔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歲窮寒氣驕,冰雪滑磴棧。
2.出自《孤桐》詩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8.
通“騷”。騷臭。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故驕張儀以五國。
2.出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陛下素驕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3.出自《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驕女未絕乳,念之不能忘。
9.
通“矯”。參見“驕敬”。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晉水﹞中多鮆魚,其狀如倏而赤鱗,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10.
見“驕驁”??v恣奔馳。
1.出自《楚辭·遠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驂連蜷以驕驁。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卬天蟜,據以驕驁兮。
1.無韻之文;散文。
2.隨意而談。
1.無固定職事的官員。
1.猶激越。
2.猶激揚。
1.松散雜亂。
1.謂群鳥分散,各投窠巢。
1.為救濟人而分發財物。
1.為賑濟災民而分發糧食﹑財物。
1.官名。侍從之官。
2.猶言值班結束。
1.打開書帙。亦借指讀書。
1.閑散而無一定職守的官位。
1.眾人;普通人群。
1.對直隸州而言。元代地方區劃有路﹑府﹑州﹑縣四等,一般以路領州﹑領縣。州之不隸屬于路而直接隸屬于中書省者,稱直隸州;由路所統屬者,稱散州。明清時以府所統屬的州為散州。
1.置閑放逐。
1.形容繚繞升騰的香煙。
1.即散卓筆。
1.毛筆的一種。其筆毫約長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為世所重。宋代宣州諸葛高以善制散卓筆名世。
1.謂稟性散漫粗疏。
1.撒種。
2.太平天國軍隊稱槍彈為"散子"。
1.四散奔逃。
1.指被擊潰了的士兵。
2.零散的士卒。
1.宴會結束,賓客離席。
1.舊時祭祀以后,分發祭肉,叫做"散胙"。
1.謂劇場中各人分坐的座位。相對包廂而言。
2.指臨時的﹑不固定的座客。
1.米粒。
1.舊時除夕日祭祖送神時焚燒松柴的火盆。
1.猶粒粒,顆顆。
1.馓子。
1.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面食品?,F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柵狀。
1.用金涂飾器物外層并且磨平。閐﹐通"敷"﹔鋁﹐同"鑢"。
1.鋤地的農具。
1.擊鐘奏樂的人。
1.周代官名。掌擊鼓以指揮鐘閐的敲擊。
1.亦作"閐鐘"。
2.古樂器名。小鐘和大鐘。單獨懸掛﹐與編鐘不同。
1."桑田滄海"的略語。
1.桑樹的內層根皮。中醫入藥。有清肺去熱﹑下氣定喘的功效。
2.指桑白皮線。
1.以桑白皮纖維制成的線??p合傷口用。
1.指木碗瓦鍋。形容生活儉樸。
1.桑樹根。
1.景頗族竹制樂器名。
1.即桑扈。鳥名。
又稱家蠶”。絹絲昆蟲。原產中國。一生中經歷卵、幼蟲、蛹、成蟲(蛾)四個階段。幼蟲老熟后能吐絲作繭(蠶繭)。在室內放養,桑樹葉子為唯一飼料。蠶絲品質優良,是絹紡工業的主要原料。
又稱家蠶絲”。桑蠶結繭時所吐出的絲縷。大多呈白色,也有黃色或其他顏色。吸濕性好,吸收和散發水分快,保溫性和電絕緣性好,強力較高,不耐日光照射。其織物光澤優美,手感柔軟。工業上可用作電氣絕緣材料等。
1."桑田滄海"的略語。
1.以桑木做的叉。古代祭祀用品。
1.農具名。用桑木做的杈。柔韌耐用。
1.桑耳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木耳》。
1.亦稱"桑蟭"。螟蛉的別名。
2.清代對替人辦喪事者的戲稱。
1.桑田。宋楊萬里有《桑疇》詩。詩云"夾岸瀕河種稚桑,春風吹出萬條長。"
1.磋商討論。
1.亦作"商雒"。
2.商縣和上洛縣之合稱,漢初"四皓"曾隱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