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上下牙齒反復咬合磨碎食物;上下牙齒反復咬合。
1.
用牙齒磨碎食物;咀嚼。
1.出自《淮南子·說林》嚼而無味者弗能內於喉。
2.出自《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3.出自《落齒》詩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
4.出自《不過,好日子哪天有》說著把自己的半個小月餅,一拋拋進了嘴里,津津有味的嚼起來了。
2.
含;咬。
1.出自《春別》詩花邊馬嚼金銜去,樓上人垂玉箸看。
2.出自《二馬》對面吃飯的老頭子們一齊狠狠的瞪他一眼,他連忙低下頭去嚼了一口面包。
3.
剝蝕。
1.出自《朱溪澗》詩雪融山脊嵐生翠,水嚼沙洲樹出根。
4.
干杯;喝盡。
1.出自《史記·游俠列傳》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
2.出自《懷素上人草書歌》懷素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吁可畏。
5.
漢時勸酒之辭。參見“嚼復嚼”。
1.出自《后漢書·五行志一》桓帝之末,京都童謠曰:“茅田一頃中有井,四方纖纖不可整。嚼復嚼,今年尚可后年鐃”……嚼復嚼者,京都飲酒相強之辭也。
6.
吟賞;玩味。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2.出自《葉教授和溽字韻詩》空腸出秀句,吟嚼五味足。
3.出自《寄滿執中子權》詩吾愛子權詩,苦嚼味不盡。
7.
罵詈;嘮叨。參見“嚼念”。
1.出自《困獸記》也對。橫豎讓他們嚼一頓了事大吉!
1.見"玉尊"。
1.見"玉尊"。
1.制作玉器。亦指玉制品。
1.帝王的御座。
2.代稱帝王。
3.敬稱先皇﹑先后的神床。
4.指道觀的神座。
5.作仙人代稱。 6.器物的飾玉底座。
1.見"玉躞"。
1.玉腕。q,同"腕"。
1.麥芽糖的美稱。叄同"飴"。
1.美酒。
1.傳說中的神龜。古以玉龜出為吉祥的征兆。
2.即玉龜山。傳說中的仙山。
1.傳說中的仙山名。
1.守衛邊境。
1.應付變化;處置變亂。
1.猶乘風。
2.謂仙道御風而行。
3.形容飄然自得。
1.指代仙人。
1.仙家用以招風﹑止風的幡。
1.駕鳳騎鶴。指仙道飛升。
1.古代官名。
1.統治國家。
1.掌握教化。
1.猶騰空。
1.指君主統治天下。
1.指駕馭車馬的役吏。
2.統御屬吏。
1.謀篇作文。
1.駕馭云氣;乘風。
1.駕車馬的人。
1.執掌軍事。
1.騎射。
1.猶治生。
1.猶馭宇。
1.駕馭車騎的人。
1.古代說唱技藝的一種。元王惲有《鷓鴣引.贈馭說高秀英》詞"短短羅裲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場……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風錘未易當。"
1.整治習俗。
1.猶言馭朽索。
1.天子即位,統治天下。
1.辦理外交。
1.支配文辭,駕馭文章。
1.統治部下﹑百姓。
1.見"馭朽索"。
1.《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孔穎達疏"我臨兆民之上,常畏人怨,懔懔乎危懼,若腐索之馭六馬。索絶則馬逸,言危懼之甚。"后因以比喻帝王治國﹐艱險不易。
1.亦作"馭?"。
2.統治宇內。
1.駕馭,統率。
1.謂控御遠藩﹑遠邦。
1.掌握統治權力。
1.駕馭控制。
1.典出《后漢書.郭伋傳》"調伋為并州牧……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后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所過問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設幾杖之禮,朝夕與參政事,始至行部,要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別駕從事,計日當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須期乃入。"后以"馭竹"謂地方官吏施行仁政﹐惠及百姓﹐受到兒童歡迎。
1.大計長策。
1.呼天祈神。
1.呼天喚地。形容極度悲切。
1.語本《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乿?'僉曰'于!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孔傳"凡言吁者,皆非帝意。"蔡沈集傳"咈者,甚不然之之辭。"后以"吁咈"表示不以為然之意。
2.謂君臣和洽。
1.《書.堯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吁,不同意;咈,反對;都,贊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堯﹑舜﹑禹等討論政事時發言的語氣,后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