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結實,硬,不容易破壞。
2.
名詞
堅固的甲胄、車乘、陣地等。
3.
形容詞
堅定;堅決。
4.
名詞
(Jiān)姓。
1.
亦作“鋻”。
2.
牢固。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2.出自《平淮西碑》皆曰蔡帥之不廷授,於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將,其樹本堅,兵利卒頑,不與他等。
3.
謂牢固堅硬之物。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3.出自《吳都賦》士有陷堅之銳,俗有節概之風。
4.出自《《本草綱目·介·鱉甲》[主治]》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4.
充實。
1.出自《詩·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
2.出自《呂氏春秋·任地》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
3.出自《和劉原父從幸后苑觀稻呈經筵諸公》擢莖蒙德茂,養實以時堅。
5.
強勁;堅強。
1.出自《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既鈞。
2.出自《管子·地員》其人堅勁。
3.出自《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6.
安定,穩定。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7.
堅決,不改變。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四)》夏后堅欲為先薛公得平陵,愿王之勿聽也。
2.出自《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及陛下堅不許辭,方敢受命。
8.
姓。《史記·酷吏列傳》有堅盧。
9.
硬。
1.出自《易·坤》履霜堅冰至。
2.出自《呂氏春秋·任地》凡耕之道……堅者耕之。
10.
引申為團結。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燕王甚兌(悅),其于齊循善。事卬曲盡從王,王堅三晉亦從王,王取秦楚亦從王。
1.亦作"?榜"。
2.矯正弓弩的器具。
1.猶扶持。
1.約束矯正。
1.亦作"?木"。
2.杉的別名。
1.猶刺配。
1.受過黥刑的人。
1.黥卒。
1.猶黥徒。
2.猶刺配。
1.于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1)古代的一種風俗。《漢書.匈奴傳上》"匈奴法,漢使不去節,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胡俗,去其節,黥面入廬。"《后漢書.東夷傳.倭》"男子皆黥面文身。"(2)古代的一種肉刑。《三國志.魏志.毛玠傳》"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宋洪邁《容齋四筆.國初救弊》"建州民二人,本田家客戶,嘗于主家塘內,以錐刺得魚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闕下。"明沈德符《野獲編.諧謔.借蟹譏權貴》"宋朱勔橫于吳中,時有士人詠譏之,中聯云'水清詎免雙螯黑,秋老難逃一背紅。'蓋勔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臉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宋蘇洵《兵制》"及于五代,燕帥劉守光,又從而為之黥面涅手之制。"
1.古代肉刑之一。也稱墨刑﹑黥刑。在犯人臉上刺字后涂以墨。
1.古代刑罰名。在犯人臉上刺字,并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1.黥布﹑彭越同為漢開國功臣,后均遭殺戮,故并稱之。
1.古刑法。于額上刺字。
2.古風俗。于額上刺字或圖紋。
1.受黥刑的囚徒。
1.面上所刺的字。
1.猶墨刑。
1.古代刑罰名。黥,墨刑。劓,割其鼻。
2.指毀壞。
1.漢黥布所布的陣。
1.宋時在士兵臉上刺字,以防逃跑,故稱。
1.黥刑之罪。
1.苘麻絲攪成一團。喻頭緒紛亂。
1.跬步;半步。頃,通"跬"。
1.時常,經常。
1.猶近代。
1.倒下。
2.謂令人十分佩服或愛慕。
1.震動;轟動。
2.傾覆,動搖。
1.高大巍峨的宮殿。形容其十分高大,望之欲傾墜,故稱。
1.頃刻。
1.近來。
2.頃刻間;一會兒。
1.久暫。
1.頃刻。克,通"刻"。
1.唐韓愈侄韓湘,落魄不羈,對酒則醉,醉則高歌﹐愈教而不聽。湘笑曰"湘之所學,非公所知。"即作《言志》詩一首,中有"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之句,愈欲驗之。適開宴,湘預末坐,取土聚于盆,用籠覆之,巡酌間,花已開。巖花二朵,類世牡丹,差大艷美,合座驚異。事見宋劉斧《青瑣高議.韓湘子》◇因以"頃刻花"指忽然開放的神奇花朵。
2.指易開易謝的花。
3.指空中燃放的煙花。
4.指雪花。
1.神仙傳說中稱倏忽釀成的酒。
2.一種用樹葉裹糯米經細嚼而釀成的酒。飲之頃刻大醉,故名。
1.見"頃筐"。
1.亦作"頃匡"。
2.斜口的竹筐。
1.近來。
2.向來。
3.剛才。
1.百畝。形容面積大。
2.頃和畝。泛指土地面積。
3.丈量;用頃或畝計算。
1.頃畝。
1.近年。
2.往年。
1.不久以前;剛才。
1.頃刻;片刻。
1.片刻,一會兒。
1.近日。
2.昔日,往昔。
1.一段時間;一會兒。
2.昔時,以前。
1.猶近代。
1.泛指田畝數。
1.近年。
2.昔年。
1.真誠而盡情地交談。
1.側耳而聽。
1.傾斜而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