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外形似人,身上長有褐色或灰色毛,有尾巴,行動敏捷、靈活,口腔的頰囊可儲存食物,以果實、野菜、昆蟲和鳥卵為食,屬雜食性動物。喜群居,種類多。通稱猴子。
2.
形容詞
〈方〉乖巧;機靈(多指孩子)。
3.
動詞
(~兒)(北方官話)像猴子似的蹲著。
4.
名詞
(Hóu)姓。
1.
猴子。參見“獼猴”。
1.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
2.出自《宋史·外國傳五·阇婆》本國山多猴,不畏人,呼以霄霄之聲即出。
3.出自《西游記》向時花果山產一猴,在那里弄神通,聚眾猴攪亂世界。
2.
比喻機靈的人。參見“猴兒”。
1.出自《紅樓夢》賈母回頭道:“猴兒,猴兒,你不怕下割舌地獄?”
3.
方言。乖巧;機靈。多指孩子。
1.出自如:這孩子多猴啊。
2.出自又如:小羊可猴哩。
4.
幼小。含親昵意。
1.出自《高干大》高干大,你看你親熱的!還捏著手兒哩,把他當六七歲的猴娃娃哩!
2.出自《風雪之夜·大木匠》桃葉媽也由不得想夸一夸自己的大木匠,免得日后這個猴女婿瞧不起。
5.
屈身攀援;側身依倚。
1.出自《紅樓夢》寶玉聽說,便猴向鳳姐身上,立刻要牌。
2.出自《醒世姻緣傳》家人媳婦丫頭養娘終日猴在那秋千架上,你上我下,我下你上,循環無端打那秋千頑耍。
6.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申”。
1.帝王的恩寵。
2.用于神佛之類。
1.圣人的法則。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時代的國法。
3.佛教對佛法之稱。
1.圣人和帝王的儀范或畫像。
哥倫比亞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連郊區約668萬(1994年)。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和陸、空交通樞紐。有紡織、化工、水泥等工業,以銀質工藝品、綠寶石加工著名。多古建筑和藝術遺跡,有黃金和綠寶石博物館等。為美洲文化名城。
1.對太上皇的尊稱。
2."上帝圣父"(godthefather)的簡稱。基督教基本信條三位一體中的第一位。
1.謂至圣之功。
2.謂帝王的功業。
3.神靈的功力。
1.猶圣體。臣下稱皇帝的身體。亦代指皇帝。
1.傳說中稱得道成仙的女子。
1.傳說中有神異事跡的鼓。
1.圣人的規范和法度。
1.圣人的規范。多指儒家之教。
1.稱皇帝。古人常以國家為天子之代稱﹐故言圣國。
1.佛教語。猶正果。佛教修行所達到的圓滿境界。
1.指傳說中海外仙人所居之處。
1.猶圣君。
1.棗的別稱。
1.皇上的心意。
1.對皇帝的尊稱。
1.圣德的光輝。多為稱頌帝王之詞。
1.指節度使。唐代節度使為一道之主,故稱。
1.節度使所自辟的僚屬。
1.書法術語。指行筆的轉折呼應。
1.搬弄口舌。
1.猶作弄。
2.支配;擺布。
1.開始,起初。
1.開始創制。
2.首創。
1.立春日。
1.謂二十歲。
1.謂嬰兒剛會笑。
1.謂剛出生。
1.《禮記·內則》"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后因以"始笄"謂女子十五歲開始加笄束發,進入婚齡。
1.開始時。
1.神話中的國名。一說鳥名。
1.謂三十歲。
2.猶始創。
①自始至終東山之志,始末不渝。②首尾經過;底細陳其始末,無愧懷抱|始末根由,和盤托出。
1.謂青年。
1.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始遷于負夏。"后世謂最初遷居之祖為始遷祖。
1.《禮記·內則》"〔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三十歲。
1.星名。
1.最初的愿望。
1.自始至終一直不變。
1.自始至終都一樣。
1.同"始終如一"。
1.猶始終。開始和終止。
現知最早的鳥類。1861年其化石首次產自德國巴伐利亞州侏羅紀晚期的地層中。體形大小如烏鴉,全身披有羽毛,前肢雖已轉化成翅膀,但仍有三個指爪。頜上長有牙齒,還有一條長尾巴。與爬行動物極相似,是爬行動物進化到鳥類的過渡類型。
1.疾行。
2.駛卒。俗名急足。
1.駛行。
1.開動。
1.疾風。
1.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