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驚嚇;震驚。
1.
亦作“駴”。
2.
驚駭;震驚。
1.出自《公羊傳·哀公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
2.出自《莊子·外物》圣人之所以駭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3.出自《元和圣德詩》海內(nèi)怖駭,不敢違越。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碎鏗砰裂之聲,使人心駭久之。
5.出自《夜》真是突地天坍下來,駭?shù)梦一甓忌⒘恕?/p>
3.
驚詫。
1.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
2.出自《樂論》氣發(fā)於中,聲入於耳,手足飛揚,不覺其駭。
4.
驚起;興起。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二四》景公射鳥,野人駭之,公怒,令吏誅之。
2.出自《文心雕龍·時序》春秋以后,角戰(zhàn)英雄,六經(jīng)泥蟠,百家飚駭。
3.出自《鄴宮詞》花飛蝶駭不愁人,水殿云廊別置春。
5.
驚擾;擾亂。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新有君,疆埸日駭。
2.出自《呂氏春秋·審應(yīng)》凡鳥之舉也,去駭從不駭。
3.出自《奏彈曹景宗》疆埸侵駭,職是之由。不有嚴刑,誅賞安置。
4.出自《陳同甫抱膝齋》詩音駭則難聽,問駭則難答。
6.
擂擊鐘鼓,使聲響而急。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鼓皆駴。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燎京薪,駴雷鼓。
7.
散;播散。
1.出自《洛神賦》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2.出自《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協(xié)風(fēng)傍駭,天晷仰澄。
3.出自《袁家渴記》每風(fēng)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
4.出自《光祿大夫忠襄徐公神道碑銘》必使之詞窮意竭,而后冰駭風(fēng)散。
8.
四蹄皆白的豬。
1.出自《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
9.
馬受驚。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三年》知伯視齊師馬駭,遂驅(qū)之。
2.出自《漢書·枚乘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
1.屨價賤,踴價貴。受刖刑斷足者多,屨無用,故賤◇即以指刑重且濫。
1.織屨緝麻。
1.踮腳而望。
1.亦作"屨舄"。
2.泛指鞋。
1.見"屨舃"。
1.謂戴上腳鐐。
1.古禮年五十得扶杖,長者可入室而后脫鞋,故以"屨杖"為敬辭,用以稱老人。
1.見"踞傲"。
1.亦作"踞敖"。
2.傲慢不恭。踞,通"倨"。
1.坐在廁屋里。一說,坐于床側(cè)。
1.鋸牙。踞,通"鋸"。
1.蹲坐。
1.蹲伏。
1.謂倚著灶角。語本《南華逸編》"仲尼讀《春秋》,老聃踞灶觚而聽。"
1.猶言龍蟠虎踞。形容地勢雄偉壯麗。
1.踞坐而見客。形容待人傲慢。
1.見"踞慢"。
1.亦作"踞嫚"。
2.傲慢不恭。踞,通"倨"。
1.亦作"踞蟠"。
2.猶盤據(jù)。
1.見"踞盤"。
1.把守;占據(jù)。
1.傲慢;放肆無禮。
2.山勢雄偉恣肆貌。
1.《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載,秦始皇時博士盧敖,游于北海,在蒙谷山上,見一人逃匿于碑陰,踞坐龜殼而食蛤蜊。盧敖見后,自我介紹周行四極,唯北陰未窺,欲與他交朋友而同游歷。這人聽后,露齒而笑,說宇宙間大得很呢,你才游了一小塊,就說窮觀,還差得遠呢!"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說著,這人舉臂而縱身,跳入云中◇以"踞鼃食蛤"謂超然脫世,遨游四方。
1.形如鋸齒之牙。踞,通"鋸"。
1.猶蹲踞。
1.占據(jù)。
1.坐時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
2.表示待人傲慢的姿態(tài)。
1.恐懼。
1.急行,快走。
1.指驛車和傳舍。
1.簟,竹席。
1.驟然,突然。
2.急切;迅速。
3.倉促;輕率。
1.惶遽,驚慌。
1.立即。
1.急忙;立即。
1.急切期求。
1.匆忙。
1.豈,難道。
1.急迫。
1.敬畏貌。
1.急切。
1.驛使;驛卒。
1.惶懼的神色。
1.嚴厲的臉色。
1.惶恐戒懼。
1.指驛站車馬和儲存的糧食。
1.迅速而逝。
1.終盡;完畢。
1.遙遠貌。
1.傳車和驛馬。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