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金屬熔液填塞空隙。
1.出自《說文·金部》錮,鑄塞也。
2.出自《藝林伐山·略記字義》錮,補釜隙也。
2.
泛指補塞。參見“錮南山”。
1.出自《齋居紀事》仍以厚紙錮罅乃佳。
3.
禁止參加政治活動或出任官職。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會於商任,錮欒氏也。
2.出自《后漢書·桓譚傳》錮商賈使不得宦為吏。
3.出自《新唐書·王起傳》起……因積雨,愿寬逐臣過惡,又短鮑叔終身不忘人過,以解帝錮人意。
4.出自《明史·孫居相傳》誠意伯劉世延屢犯重辟,廢為庶人,錮原籍。
4.
亦指禁止發行、出版。
1.出自《〈湘報〉序》雖發行未匝歲,而見錮于清政府,然湖南人自此昭蘇。
2.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序》后來知道梁教授雖居北地,實是南人,以及靖華的小說想在南邊出版,也曾被錮多日,就又明白我的決論其實是不確的了。
5.
監禁;關押。
1.出自《后漢書·崔實傳》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獄,錮之。
2.出自《宋史·種世衡傳》且錮嵩阱中。
3.出自《憶書》一馬快獲賊,錮之月余。
6.
封閉;關閉。參見“錮藏”。
1.出自《太古》仁義不足澤其性,禮樂不足錮其情。
2.出自《聊齋志異·嬌娜》宅何久錮?
7.
束縛;閉塞。
1.出自《與胡季隨書》私見之錮人,難于自知如此。
2.出自《蔣萬為墓志銘》以取士而錮士,未有甚於今日者也。
3.出自《詠史》自作聰明耳目錮,貪官污吏遍中華。
8.
專有;獨占。
1.出自《漢書·貨殖傳論》上爭王者之利,下錮齊民之業。
2.出自《新唐書·李芃傳》救敝者莫若德,方鎮之臣宜先退讓,死權錮祿,吾敢哉!
9.
通“固”。堅固。
1.出自《墨子·備城門》門植關必環錮。
2.出自《后鑒錄·劉超》文臣??結成勢,錮不可拔。
10.
通“固”。頑固。
1.出自《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且今世之士大夫,其所以頑錮者,由于識量之庳狹。
11.
通“固”。堅定;堅決。
1.出自《六韜·武韜》七曰欲錮其心,必厚賂之。
2.出自《隸釋·漢郎中鄭固碑》延熹元年二月十九日,詔拜郎中,非其好也,以疾錮辭。
12.
通“痼”。經久難治愈的。引申為長期養成不易克服的。參見“錮病”、“錮疾”。
1.出自《再告病疏》而治己病于沈錮之余,非刻期之可起。
劉少奇作于1939年7月。編入《劉少奇選集》上卷。共九節。提出革命者要在實踐中進行自我修養和學習。修養方法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同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共產黨員思想意識上的修養,在根本上就是用共產主義世界觀去同自己的各種非共產主義世界觀進行斗爭。分析了黨內各種錯誤思想及其產生的根源和正確處理的方法。
1.論罪。
1.選用使任官吏。論﹐通"掄"。
1.論告彈劾。
1.研究考核。
1.謂任意評論是非好壞。
2.點了黃金又數白銀。極言財富之多。
1.任意評論是非好壞。
1.談論婚事。謂提親。"昏"﹐婚的古字。
1.談論婚事。
1.編次撰集。
1.記述。
2.佛教書籍類別。指對三藏的分類﹑疏論。
1.論文家。
1.議定價格。
1.主張和見解。
1.建議。
1.鹽推薦。論﹐通"掄"。
1.論述講諫的方法。
2.議論和進諫。
1.評論將領的才干。
1.講論﹔談論講說。
1.爭論與交談。
2.結交﹔交朋友。
1.論辯詰問。
1.論說和解釋。
2.謂據理申辯使之解脫(罪責)。
3.處理解決。
1.按斤量計算。
1.鹽進用。論﹐通"掄"。
1.講論經典﹔評論經書。
1.討論研究。
1.猶話舊。
1.謂上書皇帝論事救人。
1.鹽推舉。論﹐通"掄"。
1.判決。
2.判處死刑﹔處決囚犯。
1.論調高亢。
1.討論研究。
1.發表議論的人﹔評論的人。
1.猶清談。
1.斗嘴﹔爭吵。
1.議論道理。
2.爭論是非。
3.按照道理。
4.理論。
5.邏輯。
1.邏輯學的舊稱。
1.憑借勇力。
1.評論考察官吏的才德。
1.評論﹔計較。
2.猶思量。
1.一一論述。
2.指言官上書檢舉彈劾。
3.議論的范圍。
1.討論樂律。
1.論說倫理。
2.逐一論述。
1.置放經藏的地方。
2.論辯的門類。
1.《論語》和《孟子》的并稱。
1.定罪。
2.算命。
1.辯論詰難。
辯駁詰難互相論難|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于前。
1.識別賢能。
1.論年歲﹐按年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