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腹中的寄生蟲。
1.出自《周禮·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蠱。
2.
谷類中蛀蟲所化的蛾。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谷之飛,亦為蠱。
2.出自《論衡·商蟲》谷蟲曰蠱,蠱若蛾矣。粟米??熱生蠱。
3.
傳說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
1.出自《文選·鮑照〈苦熱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2.出自《通志·六書三》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故從蟲皿也。
3.出自《送丘曙成侍講赴嶺南》詩將銀須試蠱,載薏蚤防冤。
4.
傷害人的熱毒惡氣。
1.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2.出自《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5.
指與詛咒、祈禱鬼神等迷信有關的事。參見“蠱氣”、“蠱菑”。
1.出自《漢書·江充傳》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為蠱祝詛……充既知上意,因言宮中有蠱氣,先治后宮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蠱于太子宮,得桐木人。
2.出自《史記·封禪書》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
6.
誘惑;迷亂。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
2.出自《禮樂論》內有好愛之容蠱其欲,外有便嬖之諛驕其志。
3.出自《玉合記·拒間》又聞得多進駱駝犬馬以蠱上心。
4.出自《憂庵記》五行之乖沴,入吾之膏肓;陰陽之顛倒,蠱吾之志慮。
5.出自《吶喊·阿Q正傳》假使小尼姑的臉上不滑膩,阿Q便不至于被蠱。
7.
事。
1.出自《易·蠱》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2.出自《累贈太子洗馬王府君墓志銘》所謂干國之蠱,兼人之才者也。
3.出自《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又以其祖文肅公錫爵於明神宗時以建儲事受惡名,欲干其蠱。
8.
病名。神經錯亂。參見“蠱疾”。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是謂近女色,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9.
一種腹部臌脹的疾病。
1.出自《嶺表錄異》嶺表山川,盤郁結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臚脹成蠱。
2.出自《漱華隨筆·蔣洪章》〔老夫人〕忽患病,醫以為蠱。
3.出自《寒秀草堂筆記》墨竹剛八錢,一匣,治蠱證肚腹不調。
10.
《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艮上。
1.出自《易·蠱》象曰: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2.出自《搜神記》〔殷祐〕令璞作卦,遇《遁》之《蠱》。
3.出自《嚴先生祠堂記》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1.狹小的臥具。
2.小型坐具。
1.妾。
1.稍稍寬裕。
1.有關瑣碎小事的交談。
2.約略談講。
1.舊時蘇滬一帶供喜慶人家雇用的兒童樂隊。
1.初春即開花的一種桃樹。
1.對乖覺頑皮的孩子的昵稱。
擦弦類弦鳴樂器。木制,分琴頸和琴身(共鳴箱)兩部分,張弦四根,音域約四個八度。演奏時將琴身夾在左下腮與鎖骨之間,以左手執琴頸按弦,右手持琴弓拉奏,發音極富表現力。可獨奏、重奏,是管弦樂隊中的重要樂器。
1.古書卷首的題目。
2.明清科舉考試時以"四書"文句命題為小題。
1.見"小題大做"。
把小題目當大文章做。比喻把小事當做大事來辦,含不值得或不應當的意思講錯一句話,用不著小題大做,大興問罪之師。
1.對年輕婦女的詈詞。
2.用為昵稱。
1.指耳目之類。
1.唐時吏部侍郎之別稱。
2.道家所稱洞天的別稱。
3.元陳紹叔所制測天儀之名。
1.個人生活或工作的環境。
1.比喻可愛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兒童。
1.小國。《書.大誥》"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孔穎達疏"殷本天子之國﹐武庚比之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鄭玄云'腆謂小國也。'"一說為馀孽。曾運干正讀"小腆﹐言余孽也﹐指武庚言。"
1.指明代推行一條鞭法后﹐地方政府額外的科派和私征。
1.小的揭帖。
2.小幅的法書。
3.便條。
4.北方稱庚帖為小帖。
1.謂聽信無根據地輕視敵人的虛妄之言。
2.猶稍待。
3.小廳堂。
1.小庭院。
1.暫時停留;暫時停止。
1.從寬處分。
1.謂生殖機能成熟。
2.稍稍顯達。
1.幼童﹐小孩。
2.亦作"小僮"。年幼的男仆。
3.古代國君夫人的自稱。
4.古代國君居喪時自稱。
1.見"小童"。
1.偷竊集團中的一般竊賊。
2.泛稱一般偷東西的人。
1.尖頭。
2.兩頭粗細不同的棍棒的細頭。
3.賭博時的少量抽頭錢。
4.舊時的一種銀幣﹐因幣面上的頭像略小﹐故名。
5.整體中的小部分。
1.鴉片之一種。
1.宋代作為貢品的精制茶葉。
1.見"小龍團"。
1.人體下肢從膝至踝骨的部分。
1.少女。
2.方言。男孩。
1.方言。無業游蕩的青年。
1.見"小玩意"。
1.亦作"小玩藝"。亦作"小頑意"。
2.小型玩樂活動。
3.小型玩物。
4.指一般的小物件﹐帶有輕視的意味。
5.微末的手段﹑技藝。 6.指挑撥﹑暗算﹑誣陷之類卑劣勾當。
1.謙稱自己年輕的兒子。
1.見"小玩意"。
1.年輕受封為王者。
2.受封為王者的謙稱。
3.指三國魏王弼。
4.指晉代書法家王獻之。
5.漢時西域康居國封爵名。 6.復姓。春秋晉有小王桃甲。見《左傳.定公十四年》。
1.明景泰二年﹐也先殺韃靼可汗脫脫不花而自立為可汗﹐不久﹐也先被殺﹐脫脫不花子麻兒可兒立﹐號小王子◇遂以"小王子"為韃靼酋長稱號。至嘉靖中期尚沿用。見《明史.外國傳八.韃靼》。
1.指陰暗面逐漸消逝﹐光明面逐漸增長。
2.借喻商人以微本牟取暴利。
1.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須保持正直。
1.弱小。
2.微小。亦指微小之物。
1.圍身裙。
2.指光環較小的月暈。
1.五鼎食(牛﹑羊﹑豕﹑魚﹑麋)以外的烹飪品。
1.稱唐代畫家尉遲乙僧。
1.謂法令細節。
2.謂低劣的文字。
3.短文。
4.對自己所作文章的謙詞。
1.對自己的謙稱。
2.指個人﹐同"大我"相對。
1.謂略低﹐較差。
1.謂巫師中法術低下者。
2.喻學業技藝低下者。
3.年輕的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