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金屬加熱,然后錘打。
1.
打鐵;鍛造。
1.出自《書·費誓》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2.出自《魏書·食貨志》鍛以紫金,鏤以白銀。
3.出自《文選·張協〈七命〉》銷逾羊頭,鏷越鍛成。
4.出自《世說新語·簡傲》康(嵇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康揚槌不輟。
5.出自《花月痕》羽鍛鳳凰,語通吉了。
2.
鍛鐵的砧石。
1.出自《詩·大雅·公劉》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3.
用錘子敲打。
1.出自《周禮·考工記·函人》凡甲,鍛不摯則不堅,已敝則橈。
4.
引申為細切。
1.出自《齊民要術·羹臛法》與水,沸,下豉清、破米汁,蔥、姜、椒、胡芹、小蒜、芥——并細切鍛。
5.
比喻反復推敲,錘煉。
1.出自《劉棗強碑》百鍛為字,千練成句,雖不追躅太白,亦后來之佳作也。
6.
羅織罪名,陷人于罪。
1.出自《隋書·衛昭王爽傳》憲司希旨,鍛成其獄,奏集惡逆,坐當死。
2.出自《唐摭言·恚恨》及覽狀,所論事二十余件,第一件,取同姓女子入宅。於是為魏相極力鍛成大獄。
3.出自《朝花夕拾·無常》鬼神能前知,他怕兒女一多,愛說閑話的就要旁敲側擊地鍛成他拿盧布。
7.
通“腶”。脯、干肉。參見“鍛脩”。
1.出自《穀梁傳莊公二十四年》婦人之贄,棗栗鍛修。
1.經歷和業績。
1.躬行正義。
1.謂榮顯至極。
1.躬行簡約。
2.猶踐約。
1.遭逢時運。
1.踐行率真之德。
1.躬行正道。
1.躬行中庸之道。
2.猶居中。謂踐祚。
1.躬行忠誠之道。
1.足與足,肩與肩相接近,形容極親近。
1.猶鞋帶。
1.處身尊貴。
1.指天子即位。
2.指大臣就高位。
1.鞋墊。
1.懈怠,不盡力。
1.律呂之本,指黃鐘。古以黃鐘為十二律之本,其余十一律皆據之以生。
1.官名。古代教授法律和保管法律典籍的官員。始置于三國魏明帝時,至元代廢除。魏晉律博士隸屬大理寺,唐宋改屬國子監。參閱《通典.職官九》﹑《宋史.職官志五》。
1.佛教經典中關于戒律的著作的總稱。
1.戒律的教義。
1.古代用以制定樂律的度尺。以黃鐘律的管長為準,以累黍為法。相傳黃帝命伶倫造律之尺,一黍之縱長,命為一分,九分為一寸,共計八十一分為一尺,是為律尺。以黍玲排,則百粒為一尺,相當于縱黍八十一粒。
1.法典;律條。
1.有規律地行動;有節奏地跳動。
1.古代計度,皆出于黃鐘之律,故稱律度。度指長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計算容積﹑重量。《左傳.文公六年》"著之話言,為之律度。"杜預注"鐘律度量,所以治歷明時。"一說猶法度﹑法制。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2.猶規矩,法度。
3.音律的法度標準。
1.法律。
2.律呂的法則。
3.指格律。
4.規律。
1.《漢書.律歷志上》"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正。"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律得風氣而成聲,風和乃律調也。"后因以"律風"指和風。
1.指律詩中的諷喻詩。
1.守小乘戒律的人所穿的法衣。
1.指戒律。
2.格律。
1.律詩和格詩的合稱。中唐人分樂府歌行以外的詩為律詩和格詩兩類,如白居易自己把《長慶集》以后寫的絕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體詩稱為律詩,五﹑七言古體詩稱為格詩。
1.山谷名。即黍谷。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南。相傳地寒不生五谷,戰國鄒衍吹律于此而地溫,始生黍,故名。
1.見"律管"。
1.指法律系統。
1.謂律管候氣。
1.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1.紀律。
1.指研究佛教經義的人。
1.古樂的十二律與五韻。均,"韻"的古字。
1.法令條文。
1.高大貌。律,通"壘"。
1.見"律歷"。
1.法律條文及其成例。律指法律的正文,例是補充律文之不足而設的條例或例案。
2.猶規律。
1.清代官署名。順治二年始設;乾隆七年隸刑部。掌修法令,刊定條式頒行。每經五年匯輯編排,稱小修;滿十年,重新補充刪減,定為憲典,頒行全國,稱大修。此外,兼掌稽核各司案件。參閱《清史稿.職官志一》。
1.唐代法律的表現形式。律是當代法典,規定罪名和刑罰;令是皇帝的命令,規定貴賤等級等重要制度;格是規定官吏的辦事規則;式是規定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律﹑令創始于秦代,格﹑式創始于東魏﹑西魏,至唐代四種并行。
1.山高峻貌。
1.切合格律。
1.衡量他人。
2.約束他人。
1.持守戒律的僧人。
1.猶律己。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雙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五言、七言兩體較常見,簡稱五律、七律。偶有六言體,簡稱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稱為排律。
1.掌握格律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