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孔穴;洞。
1.出自《禮記·禮運》〔禮義〕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2.出自《莊子·外物》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
3.出自《射訓狐》詩梟驚墮梁蛇走竇,一夫斬頸群??枯。
4.出自《獄中雜記》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四、三人。
2.
門旁小戶。亦指簡陋門戶。
1.出自《朝散大夫主管沖佑觀鮑公墓志銘》自是終清卿去,邊人開竇而睡,牛羊被野矣。
2.出自《智囊補·捷智·靈變》榮族子敝,小隨母養於宗中,及十二,自竇而走,至大街。
3.出自《厭世心與自覺心》目擊窮苦細民,雜處蓬竇。
3.
古代橢形的地窖。參見“竇窖”。
1.出自《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穿竇窖,修囷倉。
2.出自《淮南子·時則》穿竇窖。
4.
水溝;水道口。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竇其崇三尺。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大雨,自其竇入。
3.出自《韓非子·五蠹》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4.出自《齊東野語·巴陵本末》王聞變,匿水竇中。
5.
潰決;掘通。
1.出自《國語·周語下》不防川,不竇澤。
2.出自《絳守居園池記》鑿高,槽絕,竇墉,為池、溝、沼、渠、瀑,??潺終出。
3.出自《新唐書·循史傳·韋丹》〔丹〕筑堤捍江,長十二里,竇以疏漲。
6.
人體某些器官或組織的內部凹入部分。
1.出自如:鼻竇;胃竇。
7.
姓。
1.出自《廣韻?候韻》竇,姓,出扶風、觀津、河南三望。
1.謂耳中不聞胡言亂語或嘈雜聲音。常指不聞閑是閑非。
1.耳旁;耳朵邊。
外耳道內皮脂腺分泌的蠟狀物質,黃色,有濕潤耳內細毛和防止昆蟲進入耳內的作用。也叫耵聹(dīng-níng),俗稱耳屎。
鼓膜。
耳光。
1.謂但憑耳聞。
外聽道。
1.即耳光。
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軟骨構成,有收集聲波的作用。也叫耳廓(圖見〖耳朵 〗)
1.耳刮子﹐耳光。
1.方言。耳光。
〈方〉耳刮子。
1.形容馳驅極速。
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多用金、銀、玉石等制成。
①受話器。②通常指受話器和發話器連在一起的電訊器件。‖也叫聽筒、耳機子。
1.舊指割下的耳朵。
形容聽覺銳敏。
1.謂鑒藏書畫﹐但憑耳聞﹐并無真識。
1.舊時重犯示眾時插在頸后耳旁的箭牌。
1.佛教語。指聽覺所及的范圍。
1.猶耳聞。只憑傳聞即加決斷意。
外耳門。
1.謂聲音悅耳﹐使人快意。
1.指耳衣。
1.耳聾。
1.見"耳刮子"。
1.即耳郭。參見"耳郭"。
1.猶耳熟。
1.聽覺不靈敏。
聽力~不濟。
1.滿耳朵滿鼻子。謂聞之熟極。
1.即耳衣。
大門兩側的小門;正門旁邊的小門。
外界并無聲音而患者自己覺得耳朵里有鳴叫的聲音。多由中耳、內耳或神經系統的疾病引起。
鼓膜。
①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欺騙蒙蔽別人)。②指見聞~所及ㄧ~一新ㄧ~不廣。③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眾多。
1.謂消息靈通。
1.指耳﹑目兩種器官。
2.借指負責視聽的親近侍從之臣。
3.專稱御史。
聽到的看到的都換了樣子,感到很新鮮。
1.亦作"耳伴"。
2.耳邊。
耳邊風。
1.謂僅憑耳聞所得﹐猶如竊取。
外耳門前面的突起,由軟骨和皮膚構成,能遮住外耳門。(圖見〖耳朵〗)
1.謂憑聽覺調整。
1.耳飾。
1.同"耳濡目染"。
指極端興奮或害臊酒酣~ㄧ說到婚事,姑娘頓覺臉紅~。
1.耳朵發熱﹐眼皮跳動。舊俗認為是別人背后咒罵自己或不吉之兆。
1.見"耳濡目染"。
1.見"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