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猛禽。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xùn)》鷹鵰搏鷙,昆蟲蟄藏。
2.出自《北齊書·斛律光傳》見一大鳥,云表飛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此鳥形如車輪,旋轉(zhuǎn)而下,至地乃大鵰也。
3.出自《本草綱目·禽四·雕》鵰似鷹而大,尾長翅短,土黃色,鷙悍多力,盤旋空中,無細不睹。
2.
叼。
1.出自《鐵拐李》俺這鄭州奉寧郡,但除將一個清官來,俺哥哥著他坐一年便一年,著他坐二年便二年,若不要他坐呵,只一鵰就鵰的去了。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眾賊道:“何不單鵰了珠帽來?”
3.
通“彫”。刻鏤。參見“鵰弧”。引申為削除。參見“鵰剿”。
1.出自《武烈公廟碑記》入則襞香箋而揮彩筆,批天子詔書;出則提龍劍而臂鵰弧,主諸侯法令。
2.出自《明史·陳璘傳》總督凌云翼將大征羅旁,先下令鵰剿。
3.出自《天下郡國利病書·云貴一》〔迷蒙〕等賊叛劫不已,應(yīng)龍會昌祚并發(fā)兵鵰巢,悉平。
4.出自《圣武記》自川東、湖北竄入者,則穆克登布剿之,并不時鵰剿太平、大寧及二竹之賊。
1.像一條條彩虹糾集在一起。用以形容梁棟之多。
1.指彩虹。
1.云霞﹐彩霞。
1.彩色的旗幟。
1.傳說中仙人以云霓為坐騎。借指仙人。
1.神仙的衣裳。相傳神仙以云為裳。
2.借指云霧﹐云氣。
3.飄拂輕柔的舞衣。
4.借指舞女。
5.道士的衣服。 6.《霓裳羽衣曲》的略稱。 7.指霓裳羽衣舞。
1.語本《楚辭.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后因以"霓裳素"指白色。
1.即《霓裳羽衣舞》。
1.即《霓裳羽衣曲》。
2.仙道的衣服。
3.借指如仙美女。
即《霓裳羽衣舞》,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套曲。傳為唐開元中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所獻,初名《婆羅門曲》,后經(jīng)玄宗潤色并填詞,改用此名。樂曲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和舞姿作了細致的描寫。
1.舞名。舞曲為《霓裳羽衣曲》﹐故名。
1.猶言妖氛。
1.彩袖。也借指歌伎舞女。
1.一種彩云。傳說古代兩軍相當(dāng)﹐有善瞻望云氣者﹐能據(jù)此測出敵我動態(tài)及勝敗。
1.神仙以云為幡幢。借指神仙的儀仗。
1.老人齒落后更生的細齒。被視為長壽之征。
1.泛指小魚。
1.鯨鯢盤桓。《莊子.應(yīng)帝王》﹕"鯢桓之審為淵。"郭象注﹕"淵者﹐靜默之謂耳。夫水常無心﹐委順外物﹐故雖流之與止﹐鯢桓之與龍躍﹐常淵然自若﹐未始失其靜默也。"成玄英疏﹕"鯢﹐大魚也﹕桓﹐盤也。"后以"鯢桓"喻順應(yīng)外物而自得。
1.比喻兇惡的敵人。
2.比喻無辜被殺之人。
1.鯢魚。
1.見"鯢鰍"。
1.鯢齒和鮐背。長壽之征。
1.即娃娃魚。
1.幼鹿。古代卿大夫用以為贄。
1.鹿胎。
1.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衣服。
1.即麑裘。
1.老人齒落后復(fù)生之細齒。
2.借指老人。
1.祭谷的美稱。
1.齯盛。
1.祭品。指盛在祭器內(nèi)的黍稷。
1.你們。用以稱同等或同輩的人。
1.蒙古語。眼睛。
1.見"你個"。
1.對尊長的敬稱。猶言你老人家。
1.稱自己,含有倨傲之意。
1.詈詞。猶言他媽的。
1.你。每,后綴。
2.你們。
1.你。門,后綴。
2.你們。
1.你們。
1.代詞。稱不止一個人的對方或包括對方在內(nèi)的若干人。
2.用于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猶言你們的。
1.你老人家。對老人的尊稱。
1.詈詞。表示驚異或怨詈。
1.您。"你"的敬稱。
1.方言。你。
1.形容斗爭十分激烈。
1.形容競賽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1.科舉制度中主考官擬作的示范文章。又稱擬墨。
1.謂仿效帝王制度。
1.猶打算。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