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銿”。
2.
古代樂器。青銅制,懸掛于架上,以槌叩擊發音。祭祀或宴享時用。戰斗中亦用以指揮進退。西周中期開始有十幾個大小成組的稱編鐘,大而單一的稱特鐘。
1.出自《詩·周頌·執競》鐘鼓喤喤,磬筦將將。
2.出自《文心雕龍·總術》知夫調鐘未易,張琴實難。
3.
梵語意譯。佛寺懸掛的鐘。多用作報時、報警、集合的信號。
1.出自《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內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2.出自《凈慧寺碑》九乳仙鐘,獨鳴霜雪。
4.
泛指擊以報時的鐘。
1.出自《舊唐書·天文志上》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
2.出自《鷓鴣天》詞寒淡,曉朧朧。黃雞催斷丑時鐘。
5.
指鳴鐘。
1.出自《接待亭訪潘江如》詩笑話淹長晝,歸時寺已鐘。
2.出自《秋夜懷湯仍三》詩寺從鐘后寂,月向樹梢明。
6.
計時的器具。比表大,有掛在墻上的,也有放在桌上的。
1.出自《蓬窗續錄》﹝外國人利瑪竇﹞出自鳴鐘,僅如小香盒,精金為之,一日十二時,凡十二次鳴。
2.出自《西清筆記·紀職志》西間鐘一座,高大如之,躡梯而上,啟鑰上弦,一月后再啟之,積數十年無少差。
3.出自《子夜》大時鐘鏜鏜地響了九下。
7.
指鐘點,時間。
1.出自《去國·兩個家庭》完了會已到下午四點鐘,我就回家去了。
2.出自《子夜》專等船靠了碼頭,就進來報告,頂多再等五分鐘,五分鐘。
8.
古容量單位。
1.出自《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鐘贛,梁邱據、子家噲導于左右,故晏子之諫生焉。
2.出自《后漢書·郎顗傳》而今之在位,競托高虛,納累鐘之奉,忘天下之憂。
1.淺青色酒瓶。
1.淡青色帶子。
1.見"縹緲"。
1.見"縹緲"。
1.亦作"縹眇"。亦作"縹渺"。
2.高遠隱約貌。
3.隨風飄揚;隨水浮流。
4.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5.虛浮;渺茫。 6.峰名。
也作飄渺”、飄眇”、飄邈”。隱隱約約,似有似無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1.用淡青色的絲綢制成的書囊。亦借指書卷。
1.猶飄飄。輕舉貌。
1.淺綠色。
2.淡青色。
1.淡青色。
2.常用以形容酒的顏色,亦代指酒。
1.琉璃瓦。
1.指書卷。縹,淡青色;緗,淺黃色。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
1.青煙。
1.標致,相貌﹑姿態美好。
1.迅疾猛烈。
同漂泊”。比喻無固定職業,四處奔波謀生他們是當年飄泊海外的華工。
1.猶飄泊。行止不定。
2.隨風消散。
1.飄搖顛簸。
1.舊時秘密會黨發給其成員的布質憑證。
1.指飄零凋殘的花葉。
2.飄零凋殘。
1.飛揚的塵埃。
2.比喻遷徙不定的生活。
1.飄拂吹動。
1.謂連續飄動。
1.旗幟﹑衣帽等物上做裝飾用的帶子。
1.凋落。
①隨風飛動;隨波漂浮稻香飄蕩|江面上飄蕩著小船|歌聲飄蕩在耳邊。②漂泊自小飄蕩在外,他養成了將就適應的習慣。
1.指閃電。
1.飄蕩流動。
1.猶飄落。
1.飄然;輕捷貌。
1.方言。指飄浮在大片淤泥上的草皮。遠望如小塊土地。
1.同"飄茵墮混"。
1.見"飄藩墜混"。
1.猶飄浮。
1.飄動云氣。
1.旋風;暴風。
2.舊指逛妓院﹑吃花酒之類行徑。
1.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1.比喻對某件事情漠不關心或不當一回事。
1.已經過去的風雨。
1.同"飄風暴雨"。
1.形容天氣惡劣。
1.同"飄風暴雨"。
1.飄落。
輕輕地飄蕩白云飄拂|旗幟在春風里飄拂。
即漂浮”(593頁)。
1.謂隨波飄流動蕩。
①輕快、迅速地移動歷史的影子從眼前飄忽而過。②晃動;浮動冷風鉆進屋來,燭火飄忽,叫人心里更加驚悸不安。
1.見"飄忽"。
1.指輕傷。
1.飄旋回轉的風聲。
2.指風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