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氈子, 用羊毛等壓成的片狀物, 用于防寒或建筑業等。
2.
名詞
(Zhān)姓。
3.
名詞
一種像氈子的建筑材料。
1.
亦作“氊”。亦作“氈”。
2.
羊毛或其它動物毛經濕、熱、壓力等作用,縮制而成的塊片狀材料。有良好的回彈、吸震、保溫等性能。可用作鋪墊及制作御寒物品、鞋帽料等。參見“氈簾”。
1.出自《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凡作氈,不須厚大,唯緊薄均調乃佳耳。
3.出自《梁書·江革傳》[謝朓]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嘆久之,乃脫所著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
4.出自《和廬州通判李學士見寄》除卻清貧入詩詠,山城坐客冷無氈。
5.出自《宛署雜記·經費下》食盒八抬,紅氈八十條。
6.出自《小滄浪筆談》剝落盡三面,小篆留西偏。披蘿復剔蘚,拓紙鳴槌氈。
1.依稀,仿佛。《文選.左思》"簡其華質,則亄費錦繢。"呂延濟注"亄費,猶依稀也。"一說,錦文貌。
1.情愛;情誼。
1.中國畫的一種畫法。以簡練之筆墨勾勒景物的神態,抒發作者的意趣。也叫寫意。
1.猶意斷;固執。
1.意態異常。
2.千變萬化。意,通"億"。
1.情意上過不去。
1.美好的聲譽。意,通"懿"。
1.神思凝滯貌。
2.形容心情慵懶和倦態。
1.出乎意料之外。
1.玄鳥(燕)的別名。也稱意而。
1.謂心愿獲償。
2.引申為稱心如意,洋洋自得。
1.猶心地。佛教認為意是支配一身之所和滋生萬事之處,故稱。
1.猶意境。
1.猜定。
1.識見與氣度。
2.指藝術作品的意境與風格。
1.主觀武斷。
1.神志沮喪。
1.心意不快。
1.傳說中的古代賢人。
2.燕子的別名。
1.交情,情分。
1.即義符。形聲字結構中表示意義的部分,對聲符而言。如"糧"字左邊的"米","視"字右邊的"見","竿"字上面的"竹","盤"字下面的"皿"。意符本身原來也是獨立的字,在形聲字中只作為指明意義類別的符號。
1.氣概,胸懷。
1.猶才能。
1.指詩文的意境與格調。
1.佛教語。為六根中的第六根。謂對于法境而生意識,故名。
1.緣故。
1.剩馀的瓜瓣。
1.前代遺留下來的習俗。
1.代稱古老的琴曲。
1.指棄置未用的賢才。
2.謂棄置賢才。
3.猶先賢。
1.前代留下來的法規。
1.謂留下香氣。
2.指留下的香氣。
3.指殘花。
4.喻不為人知的美女。
1.謂留下祥瑞。
1.猶饋贈。
1.俗慮;雜念。
2.對古人古事或往事的懷想。
1.見"遺像"。
1.亦作"遺象"。
2.指死者的畫像﹑塑像或照片。
3.前代事物留傳下來的形狀﹑式樣。
1.猶遺少。
1.謂讓內行見笑。語本《莊子.秋水》"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指廢墟上殘留的木柱。
1.指腹瀉。
1.無心;不在意。
1.失檢之行為;品德有缺點。
2.前人傳下的品行。
3.指死者生前的品行。
1.超脫形骸,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2.道教指尸解登仙。
3.遺體,遺骸。
4.指遺留下來的形貌﹑形體﹑形式。
1.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1.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
1.見"遺形藏志"。
1.指遺傳下來的本性。
1.猶遺澤。
1.見"遺芳余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