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氈子, 用羊毛等壓成的片狀物, 用于防寒或建筑業等。
2.
名詞
(Zhān)姓。
3.
名詞
一種像氈子的建筑材料。
1.
亦作“氊”。亦作“氈”。
2.
羊毛或其它動物毛經濕、熱、壓力等作用,縮制而成的塊片狀材料。有良好的回彈、吸震、保溫等性能。可用作鋪墊及制作御寒物品、鞋帽料等。參見“氈簾”。
1.出自《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凡作氈,不須厚大,唯緊薄均調乃佳耳。
3.出自《梁書·江革傳》[謝朓]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嘆久之,乃脫所著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
4.出自《和廬州通判李學士見寄》除卻清貧入詩詠,山城坐客冷無氈。
5.出自《宛署雜記·經費下》食盒八抬,紅氈八十條。
6.出自《小滄浪筆談》剝落盡三面,小篆留西偏。披蘿復剔蘚,拓紙鳴槌氈。
1.氣盛貌。
1.擲地。
2.指跌倒于地。
3.遍地。
1.形容鬧得很兇。
1.武術中的相撲﹑摔跌。
2.跌跌撞撞。
3.前傾跌落。
1.舊時以農歷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屆期士女相聚﹐撲蝶為戲﹐故又稱撲蝶會。
1.象聲詞。物體落水聲。
1.亦作"撲咚咚"。
2.象聲詞。形容擊鼓等聲音。
1.見"撲冬冬"。
1.處理;決定。
1.滿堆。
1.謂以鞭撲來懲罰。周代市刑之重者。
1.俯身跪在地上。
1.侵犯。
1.撲擊。
1.雜戲名。
1.向前撲跌兩手著地的動作。
1.指狎妓。
1.猶洗刷。
1.打擊。
1.殺馬而祭。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禮儀。
1.亦作"撲剪"。
2.撲滅鏟除。
1.宋時承辦釀造﹐實行包稅﹐叫"撲酒"。
1.謂撲滅火災﹐搶救人和財物。
1.紙牌名。英語poker的音譯。共五十二張﹐分黑桃﹑紅桃﹑方塊﹑梅花四組﹐每組十三張。另附丑角兩張﹐玩法很多。
紙牌。英文poker的音譯。由西方傳入中國。共五十二張牌,另附大王、小王各一張。分黑桃、紅桃、方塊、梅花四種花色,每種有a、k、q、j、10、9、8、7、6、5、4、3、2各一張。玩法甚多,如橋牌、打百分等。
1.象聲詞。形容拍翅等聲音。
1.方言。錯亂。
1.象聲詞。多形容禽鳥拍翅聲。
2.急奔貌。
1.見"撲楞"。
1.亦作"撲棱"。
2.禽鳥張翅拍打貌。
3.引申指像翅膀般張開。
4.猶折騰﹐掙扎。
1.象聲詞。形容心跳﹑拍翅等聲音。
1.象聲詞。形容物體連續落地聲。
1.猶撲明。
1.謂清香撲鼻。
1.亦作"撲漉"。
2.象聲詞。形容拍翅聲。
1.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
1.象聲詞。形容推撞聲。
1.見"撲鹿"。
1.摔落;跌落。
2.隕落。喻喪生。
3.英語plug的音譯。電器插座。
4.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
1.殺馬以祭。
1.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宋代對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稅收﹐由官府核計應征數額﹐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額向官府納稅﹐超額的歸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稅范圍更擴大。
1.宋元民間盛行的一種博戲。以錢為博具﹐以字幕定輸贏。小販多用以招攬生意。
1.方言。瞎張羅。
1.迎面。
1.撲打消滅。
1.猶黎明。
1.摸索;捉摸。
1.搶購車船票。
1.摔破;摔壞。
1.盛貌。
2.象聲詞。
3.塵土堆積或飛揚貌。形容奔走勞頓。